8.廣播:複蘇探索新路徑
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交通一體化的加強,滿足著當前受眾對“移動收聽”與“伴音”的新需求,廣播找到了自身的優勢,在生存中尋求著發展。頻率專業化進一步強化,各城市交通台、音樂台都具有較高的收聽率和較大的影響力。以廣播競爭最激烈的北京為例,經營收入和高利潤率甚至讓許多報紙和電視媒體羨慕不已。2005年,北京地區進入數字廣播時代。同時,廣播的市場化意識和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國家級電台也相繼開播了地區頻率——在北京地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改造原有的第三套節目推出音樂頻率音樂之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則開播環球資訊廣播,都加強了對區域市場的開發。許多廣播媒體都在利用國家政策有效整合資源,在網絡廣播、數字廣播等多方麵都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整體上而言,廣播業在前幾年的低迷狀態下有了程度不同的複蘇。
總之,2005年的中國廣播電視可圈可點之事不少,令人焦慮之處也很多。從整體上看,前幾年還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媒體狀態正處於急速的轉型之中。這種轉型是必然的,所帶來的廣播電視傳媒如何處理與政治、市場、文化、社會及大眾傳媒係統、媒介自身生態的多角關係,必然會帶來新的命題、新的困難、新的挑戰,同時也會因此帶來新的機遇、新的希望和新的可能性。
(本文與孔令順合作,發表於《中國記者》2006年第1期)
2006:對中國電視的宏觀描述
2006年的中國電視,必將以其若幹不平凡的業績載入史冊。同時,也將給我們留下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2006年的中國電視最值得記憶的是什麼?其生存環境如何?發生了哪些變化?出現了哪些亮點?存在著哪些困惑?
一、媒介責任:從“民生新聞”持續升溫到《新聞調查》十年
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以“病人崔永元”為題,報道了崔永元對公共電視庸俗化的責問和批評,“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論斷引起業界和學界的廣泛討論,媒介責任的話題被推到前台。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統一部署下,2005年中國電視文藝開展了抵製“低俗之風”的專項活動,全國廣電係統把綜藝、娛樂遊戲、情感類欄目、節目和電視劇作為抵製熒屏低俗之風的重點,中央電視台提出了“綠色收視率”的概念。
2006年,中國主流電視媒體最凸顯的亮點,在於圍繞著構建和諧社會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大主題,自覺地擔負起大眾媒介的公共責任,有力地抵製了電視熒屏出現的低俗之風,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以及不良廣告也在行業的嚴厲監管之下明顯好轉,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得以增強。崔永元發起大型電視行動《我的長征》,在回顧曆史的同時,關注現狀,展望未來,傳播紅色文化。2006年11月8日,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單位,以“今天,我們該怎麼做媒體”為主題,主辦了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活動——第二屆未名大講堂。筆者在演講中從“文化自覺”的角度闡述了如何履行媒體責任的問題。
從業界來看,民生新聞持續升溫,已成為地麵頻道的主打內容,各地基本都有自己的支柱性的此類節目。《南京零距離》繼續以平民化的內容、平民化的視角、平民化的解讀,關注弱勢群體,擔當媒介社會責任。再如,湖北衛視的《陽光行動》緊扣關懷人間冷暖的主題,用真心、誠心、愛心、關心與弱勢群體展開對話,呼喚人們追求善,共同安老、扶幼、助學、濟困。廣西電視台《新聞在線》開展的“愛心改變命運·讓每個孩子都能讀書”大型新聞公益活動,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推出的一大批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跡,感動著無數觀眾,被譽為“一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精神史詩”。
2006年,強化社會責任成為中國電視的自覺行動,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走過十年的《新聞調查》。5月17日是《新聞調查》十歲的生日,播出節目500多期。十年裏,《新聞調查》以強烈的社會責任心、“鐵肩擔道義”的“濟世情懷”,堅韌不拔、義無反顧地調查真相,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賴。它用影像全麵、完整、深入地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期中麵臨的一係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及經曆的所有艱辛、困惑、坎坷和陣痛。《新聞調查》是時代的記錄者、思索者,它以高度的責任感與時代同行,其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實踐,使其選題的重量、思想的分量和整體的質量,在國內的新聞深度報道中無人望其項背,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改革進程中的一座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