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潮流與趨勢(8)(1 / 3)

2005:廣播電視發展關鍵詞

2005年的中國廣播電視業,從整體上看可謂喜憂參半,喧囂與焦慮同在,機遇和挑戰並存,既充滿前進中的探索,也伴隨成長中的煩惱。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中國廣播電視在宣傳、事業管理、技術、內容生產等若幹方麵做出了更切合現實需求和更符合中國廣播電視“行情”的改革。“改革”是本年度的主調,“市場化”與“娛樂化”則為本年度的顯著特色。

1.政策:允許外資進入

從政策層麵來看,本年度基本上沒有大的波動,相較於規章製度頻繁出台的2004年,保持了相對平穩的狀態,但在平穩中也有調整。國家廣播電視主管部門除了進一步履行與世貿組織的相關協議外,還正式發布了《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的44號文件,從政策層麵首次明確了允許境外、國外資本進入中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領域。除此之外,從中國廣播影視集團的整體分流來看,還是顯示出了對於過去一個時期過快推進集團化的適度矯正。

2.央視:改革極具力度

作為國家電視台的中央電視台,在本年度完成了幾個大的動作。

其一,管理體製的改革。由平行運行多年的雙軌製(即以事業行政管理為主導的“中心製”和以企業市場化為主導的“頻道製”),開始並軌為以“頻道製”管理為主導。這一改革彰顯了央視力圖淡化事業和行政色彩,積極應對市場挑戰的勇氣和魄力。與此相關,人事製度改革也開始大力推進。在前幾年局部探索的基礎上,全麵推進全員聘任製,特別是對新進人員和臨時工作人員進行公司化管理。分配製度也隨之有了更加嚴格的措施出台。末位淘汰製度自2003年實施至今,雖然毀譽參半、備受爭議,但著實讓央視的從業者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些改革舉措並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但其影響應算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那次體製、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以後,近十幾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

其二,頻道和欄目的改革。貼近社會生活的“社會與法”頻道的開播,很快引起了業界和百姓的關注。而同時西部頻道的淡出,也昭示著央視在宣傳和市場間的動態調整。此外,各個頻道也作了程度不同的改版,如八套電視劇頻道節目的播出量和品質都有所提高;三套綜藝頻道也作了較大程度的調整;二套經濟頻道則始終處於活躍的變動之中,《今晚》、《財富故事會》等新欄目的不斷推出,既完善著節目的品類,更豐富著頻道的內涵。另外,諸如《實話實說》類的名牌欄目從一套黃金時間的出局,也顯示出央視將宣傳、市場和收視率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原則沒有動搖。《探索·發現》等紀錄片欄目繼續秉持個性化探索、精英文化取向和較高審美品位的原則與立場,並推出若幹符合這些原則和立場的優秀作品。

其三,精品節目“靚”化熒屏。新聞直播實現日常化,帶來極好的收視效果。在中國內地與台灣政治交往隔絕半個世紀後,“連宋”首次訪問祖國大陸的直播,“神六”上天、十運會、東亞運動會以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持的各級各類的新聞直播,彰顯出央視作為國家台引導輿論的不可替代的壟斷地位。不少業內外人士擔憂,過度市場化會帶來對電視劇和娛樂節目的過分依賴,導致電視丟失獨特的傳媒特質和魅力。一些人出於種種動機從不同角度提出對電視內容低俗化的質疑和批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在不斷強調收視率、市場、效益、成本、娛樂等字眼的同時,央視依然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推出具有探索意義和前沿價值的節目精品。如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故宮》在下半年播出後,受到各方麵相當高的評價,一致認為是近幾年電視屏幕上此類節目難能可貴的收獲。或許中國廣播電視在快速市場化、娛樂化的浪潮中,也約略感覺到沒有此類精品節目的投入、研究與生產、製作,要維持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