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特73.8-1(419)1965”,“特”表示特種郵票,各數字含義同於紀念郵票(印年份誌號是從1952年開始的)。
1967年,這種誌號編列中斷,紀念郵票發行到“紀124”,特種郵票發行到“特75”。1970年8月1日開始,恢複編印誌號,但編列方法改變了,不分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統一從1號編起,每種郵票編印一個數碼。這種編號郵票共發行21套,95種。從1974年1月1日開始,又恢複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分別編印誌號的方法,並用漢語拚音字母的“J”代替“紀”、“T”代替“特”,均重新從1號編起,取消了總順序號。
生產首先是根據郵票的題材設計圖案及票型。設計工作主要由專職人員擔任,有時也特約美術家參加。
郵票有多種形狀,但主要為方形和長方形。中國除1951年發行過一套三角形郵票和1981年首次發行的郵資賀年明信片上印過菱形郵票以外,都是方形或長方形。1959年以來,中國常用的基本票型尺寸有20×27毫米、26×31毫米、20×30毫米、19.25×31毫米、30×25毫米、20×25毫米六種。
郵票印刷方法一般有雕刻凹版、凸版、平版、浮雕和照相版。英國最早的郵票是用凹版印刷的。中國郵票過去都是委托印刷廠商印製,如大東書局承印的大東版、中華書局承印的中華版、商務印書館承印的商務版等,甚至還在國外印製,如倫敦版、日本石印、紐約版等。
1959年9月,北京郵票廠正式建成投產,從此中國郵政部門開始自印郵票。北京郵票廠常用的印刷方法有多色影寫版、雕刻版、影寫和雕刻版套印、膠印以及多色雕刻版等。
為了便於將整張郵票撕開出售,印刷過程中,逐張在每枚郵票的四周打上齒孔。打齒孔的方法有平壓式和滾筒式兩種。郵票在打齒孔前通常在背麵塗膠,便於濕潤後貼在郵件上。中國原用糊精膠,自1964年起改用聚乙烯醇化學膠。
中國郵票用紙自1958年起列為國家專用紙張,定名郵票紙,分為雕刻凹版郵票紙、照相凹版郵票紙、平版郵票紙等幾種。世界上有的國家還用其他材料印製郵票。
如用塑料製成唱片郵票、立體攝影郵票、頭像浮雕郵票,用金箔、銀箔、鋼箔和絲織品製成郵票等。
為防止偽造郵票,主要采用水印、暗記等方法。水印是隱藏在紙張裏麵的記號,透光時才可辨認出來,在造紙階段由水印輥壓印而成。暗記是鑒別郵票真偽的主要依據,由設計師、雕刻師或印刷者製作,大多是在郵票版麵不明顯處刻上白點、細線、微小字母或數碼等。暗記為各國郵票印製廠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