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表明郵件寄件人向郵局納付郵政資費數額的憑證。郵票是有價證券,由國家印製發行。
簡史郵票是隨著近代郵政實行均一資費製和由寄件人預付郵費辦法而誕生的。1840年5月1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5月6日起使用。圖案是黑色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側麵頭像,麵值1便士,因而被稱為黑便士郵票。以後世界各國相繼發行郵票,如歐洲的瑞士、美洲的巴西於1843年,非洲的毛裏求斯於1847年,亞洲的印度於1852年,大洋洲的新西蘭於1855年也開始發行郵票。到1984年止發行郵票的國家和地區已有200多個。
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公元1878年7月)開始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共三種,圖案是一條五爪大龍,它在清代是皇權的象征,具有國徽的性質。這套郵票通稱為“大龍郵票”。1896年決定開辦大清郵政。1897年初,清政府決定將海關兼辦郵政時期發行的郵票和清代紅色印花稅票加字改值暫作郵票使用。同年8月,大清郵政首次正式發行成套普通郵票,全套共12種,圖案為蟠龍、鯉魚、飛雁,麵值最低為半分,最高為5元。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暫將大清郵政1901年第三次發行的無水印蟠龍、鯉魚、飛雁圖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字樣(全套15種),於1912年3月起陸續發行。同年11月又發行主圖為孫中山像的“中華民國光複紀念”郵票和主圖為袁世凱像的“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各一套,每套各有12種。兩套郵票麵值相同,最低1分,最高5元。1913年5月,發行中華民國第一套普通郵票,圖案有三種:麵值半分至10分的為帆船圖,15~50分的為農民收稻圖,1~10元的為北京國子監大成門牌樓(通稱“宮門”)圖。從1878年開始有中國郵票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發行郵票400餘套,2000多種。1930年,贛西南革命根據地設立了郵政總局,發行“贛西南赤色郵政”郵票,已發現三種,麵值為1分、3分、8分,這是現知中國人民革命政權最早發行的郵票。中國人民革命政權發行郵票分三個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行郵票的單位有175個,發行了2200多種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8日發行了第一套郵票,即“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種。自此至1984年底,共發行各種郵票502套,2091種,小型張33張,小本票11本。郵票麵值從半分到20元共30餘種,其中以4分、8分的發行量最多。
誌號中國從1949年10月起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上均印有獨特標誌,即在郵票下方編號。如“紀29.2-1(118)1954”,依次表示:紀念郵票第29套,共2種,這是其中第一種,全部紀念郵票中的第118種,1954年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