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雖然在我國出現較早,但直到1912年12月14日,中華民國發行的《中華民國光複紀念》和《中華民國共和國紀念》兩套紀念郵票,才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兩字,標誌著“郵票”名稱在我國正式開始使用。
郵票在我國最早被稱作“人頭”或也稱“老人頭”。為什麼把郵票叫“人頭”呢?原來,世界上早期發行的郵票多以國家元首頭像為主圖。比如1840年發行的世界上第一枚“黑便士”郵票即以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側麵頭像為主圖。解放前的報紙,有時會刊登“收購人頭”的廣告。假如不知道這一來曆,看了必定會嚇一跳。
我國早期郵票多以“龍”為圖案,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龍頭”。1878年8月15日我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票麵即印有“龍”的圖案,直到50年代,農村有人在購買郵票時,還稱“買個龍頭”呢。
在早期我國正式公文中,也有稱郵票為“圖記紙”,如1896年清政府總理衙門申請開辦“大清郵政”奏折中,有“先購圖記紙粘貼信麵送局……每封口信重五錢取銀口分”這樣文字,“圖記紙”即指郵票。
郵票正式出現在郵政公告或公文中的稱呼,早期也叫“信票”。此外還有一些別稱,如1880年,上海清心書館出版的《花圖新報》上有一篇文章就稱郵票為“信印”和“國印”。1885年,葛顯禮翻譯英國皇家郵政章程,曾將郵票譯為“信資圖記”。
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郵票還有“郵券”、“郵鈔”、“郵飛”、“郵資”、“郵資券”等別稱,至於廣東、福建、台灣各省,則管郵票叫“士擔”或“士擔紙”,那是英文Stamp的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