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在中國古代又叫做鳩鴿、鵓鴿。我國養鴿的曆史至少已有3000年。在商代婦好墓的諸多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高約5厘米的玉雕鴿子。《周禮·天官》中所說的庖人掌六禽,鴿子就是其中之一。而近年的考古又在秦都雍城的國人墓葬中出土了呈飛翔狀的陶製鴿俑。
唐代,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新知書信往來,隻以書係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驚訝。”“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雖言之太過,但唐人張九齡確實是以信鴿來充當傳送信函的媒介了。並且當時中國以鴿傳書的情況還不普遍,才會有“時人無不愛訝”之歎。但當時與唐朝進行貿易交往的阿拉伯商人,其使信鴿送信的情況則就十分常見了。《酉陽雜俎》卷一六說:“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裏,輒放一隻隻至家,以為平安信。”《唐國史補》卷下也謂:南海的外國船“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沒則鴿雖數千裏亦能歸也”。
宋代還將信鴿用於軍事。慶曆元年春,西夏進兵渭州,宋軍在總管任福和前鋒桑懌的率領下,沿好水川西迎夏軍,軍出六盤山,便遭到西夏軍隊的伏擊。而發出伏擊號令的就是西夏軍中的百餘隻懸哨軍鴿。南宋建炎初年,以善治軍而聞名的宋軍名將曲端,曾使用信鴿充當傳令兵的角色。
明代,鴿子已是“處處人家畜之”的常見家禽。英宗正統年間,有一人家的仆人,“嚐以事往淮陽,一日大風雨,有鴿墜旅主人屋上,困甚。主人將取烹之。見其足係書一封,裹以油紙。視其封,蓋此鴿自京師來,才三日耳”。從此中可見古人係鴿書的方式是纏於鴿足,並以油紙包裹以防水濕信件。
而從北京飛往淮陽(河南)的時間差不多要三天。
至清,以信鴿競翔運動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的信鴿馴養及運用已達於成熟階段。據李調元《南越筆記》卷一記載,廣東地區民間已有了放鴿會組織,該會每年五、六月間自籌資金組織一次信鴿競翔比賽,參賽鴿子數千,規模十分龐大。比賽時也有一套相當完整而合理的競技規則和裁判規則。最後根據名次,授予優勝者獎金。同時,我國古代第一部係統研究家鴿的專著也在清代出現,是為張萬鍾的《鴿經》。書雖萬字左右,卻對鴿子的生態、習性、品種、馴養,以及有關詩賦、典故作了全麵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