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軍郵早在周朝即具雛形,漢唐時,軍訊傳遞由郵驛擔任。宋代,驛傳分三等:步遞、馬遞、急足遞。急足遞日行五百裏,專門傳遞軍事消息。元代各州縣廣設急遞鋪,遇軍情緊急,日夜兼程,鋪鋪相接。明清時,這種軍郵製度日趨完善。辛亥革命後,1913年北洋軍閥曾設立隨軍郵局,建有軍事郵遞所,並備有專用的軍事郵戳。
人民郵政的軍郵組織是在紅軍誕生以後出現的。當時,在井岡山有“傳山哨”、“遞步哨”的通訊組織,其主要任務是掌握敵情,傳遞軍事消息。1928年湘贛邊區正式設立“赤色郵政”,明文規定紅軍指戰員與家屬通訊,由部隊機關蓋章可免貼郵票直接寄出。抗日戰爭後,晉察冀邊區發行了抗戰軍人紀念郵票,圖案為一持槍軍人跨步衝鋒,無齒孔,無麵值,專供軍人貼用。這種郵票現存世極少,非常珍貴。
建國初期,解放軍四個野戰軍、華東軍區、鐵道兵團、誌願軍都有不同樣式和顏色的郵戳。1950年,我東北軍區還印刷了一套12枚《人民勝利紀念明信片》,其中有毛主席宣讀中央政府成立公告、朱總司令下達閱兵命令及受閱部隊的畫麵。1953年,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印刷了一套10枚《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明信片》,明信片正麵為新生的共和國和平建設的畫麵,背麵右上方印有“軍郵”字樣。
1953年,郵電部與解放軍通訊兵部商定,為了優待軍人免費寄信,決定由郵電部發行一套“軍人貼用”郵票。郵票為長方形,長42毫米,寬28毫米,主圖案為“八一”軍徽,軍徽下方正中為“軍人貼用”宋體字,左下方為“中國人民郵政”楷體字,右下方標有麵值800元。郵票分黃、紫、藍三色,分別為陸、空、海軍貼用。
8月1日,這套郵票發到各大軍區後,發現使用範圍難以控製,郵電部決定停止發行。故《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沒有收入這套郵票。但是,當時有少量郵票未收回,並流入國內外集郵者手中,其中藍軍郵流出最少,據說隻有100餘枚。
1957年9月1日,國家對現役士兵和武警供給製現役警士交寄平信和明信片實行免資,加蓋刻有“免費軍事郵件”字樣和五角星圖案的三角形郵戳。1969年4月,郵電部決定停止使用“免費軍事郵件”郵戳,軍人寄信一律貼郵票。
1984年10月1日,國家恢複對義務兵寄遞平信實行免費的做法,使用雙線三角形戳,上方為“八一”五角星,下方有“義務兵免費信件”字樣。而軍官和文職幹部寄信仍貼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