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網絡時代的文化選擇(2)(3 / 3)

人的行為都是精神支配的文化的行為,集中展示人的教養和文化修養,表現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性。網絡時代的精神文化既可以顯性地體現不同的特質,呈現作為網絡時代的社會文化表麵、表象的形態,如全球化、大眾化、個性化、虛擬化的特征,都在不同層麵的精神文化上得到體現。

而表現人們的行為動機、情感、意識、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層次形態,則凝煉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心理沉澱在精神文化之中。在麵向網絡傳播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必然會發生變化,這些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內在地化為精神文化的取向,人們通過分析和抽象思維才能認識和掌握。

在網絡傳播時代,不同形態的精神文化不僅有程度、水準等量的差別,而且也存在著進步或反動、正確與錯誤、文明與愚昧等質的區別。網絡文化在帶給人們審美享受、教育美育、認識世界等功能的同時,網絡文化存在的問題也令人擔憂,諸如信息垃圾、黃色黑色文化等,這些網絡文化的陰暗麵,也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必須引起高度的警覺,通過製訂法規等手段,促進優秀網絡文化的傳播,防止黑色文化的侵蝕。

精神文化更具有個性化。網絡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的傳播特色,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使得網絡文化更需要講究個性化,鮮明地表現出創造者的個性與特征,更要求創新和豐富性。在大眾化的前提下,網絡文化的個性化比以往的精神文化更加凸現,隻有富有個性化的產品,才會被人們承認。

精神文化消費的能動性,使它與物質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文化消費是一種再創造的能動過程。網絡文化的個性化要求,實際就是針對不同消費者的文化品位而生產的,不同的消費者對同樣的文化產品會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希望得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文化的生產,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狀態。

當然,網絡時代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區別也是相對的,社會文化是一個整體,任何文化都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一。物質文化不能離開精神,物質文化凝聚著人類的精神勞動,物質文化是文化的基礎;精神文化也不可能脫離物質文化,即使是主體的精神活動,也離不開物質性的文化的大腦,精神依賴於物質。

因此,我們在建設網絡時代的文化時,必須把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兩者不可偏廢。

2.關注網絡文化建設

在新世紀,無論是建設物質文化還是建設精神文化,實際上就是要重視網絡文化的建設,這是新世紀具有戰略意義的文化選擇。

目前,各地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迎風而起,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商業網站、教育網站、醫藥網站等遍地撒網,上網用戶的人數上升之勢,大大超過原來的預測。網絡已深入社會各個行業,整個社會真的已編織起一張大網,把社會的各方關係都連結在一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功能通過網絡,得到聚焦、提速和放大,這對於解放社會生產力,創造社會活力,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去輿論與媒體控製著人們的信息來源與發布渠道,現在個人可以通過網絡來自由地傳遞自己的聲音,隻有在網絡時代,個人才被賦予了言論自由,個性才被真正地張揚出來。但是如果我們過於陶醉網絡技術帶來的自由,而很少反思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會放鬆規範導致混亂無序,直至謊言、騙局流行。

對處於初級階段的網絡時代,一些地方比較重視網絡硬件的建設,卻忽視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很多網絡硬件隻是擺設,沒有實際可利用的信息資源。

美國曾上演過一幕“性愛童話的驚世騙局”,以“初嚐禁果現場直播”製造轟動效應,然而卻煽動了如此多人的熱情,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網絡特有的盲動性與脆弱性。網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必須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因特網可以讓你“足不出戶”就“一網打盡天下”信息,但當網絡信息泛濫到你不得不由迷狂而歸於冷靜時,又必須思考應該怎樣作出甄別,電腦網絡不過是讓人與人的溝通大大方便了,它始終是一種工具,一種實現人類自身目的的技術與機械。你如果過度依賴它,其結果是網絡自身不言自明的悖論:你把一切都給了它,你到頭來卻是一無所有!就像美國電影《網絡驚魂》裏的女主角,終日裏沉浸在網絡世界裏,如同浮士德把靈魂交換給魔鬼以尋求歡樂,到頭來蛻變為機器的奴隸,喪失一個人應具有的尊嚴與價值。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掌握自身命運、張揚個性的機會,它也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教育後代、誠實經商以及同其他公民一起設計新生活中所應遵循的規則的責任交給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