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網絡時代的文化選擇(2)(2 / 3)

軟件的“友好性”主要取決於用戶界麵的設計和人機交互流程的質量。界麵越吸引人,人機交互流程與人的習慣越接近,軟件就越“友好”。多媒體技術、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手寫體文字的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技術、圖像處理與圖形學技術、用戶圖形界麵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等都是解決軟件係統“友好性”的關鍵技術。然而因為20世紀的計算機在速度和存儲容量方麵還不能容忍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所以目前的現狀是計算機不夠“友好”。預計在21世紀開始的5至10年中,這一情況將會有大的改變。

軟件的質量不高是另外一個製約軟件發展的因素。軟件生產質量的改進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建立軟件質量保證體係,通過對軟件人員的有效訓練和工程管理來減少軟件錯誤;二是發展軟件正確性驗證和測試技術,利用邏輯證明來發現軟件中的矛盾從而找出和自動定位錯誤。估計在21世紀第二到第三個10年,軟件正確性驗證和測試技術將取得重大突破並開始走向實用。

應用軟件,包括大型科學計算係統、海量數據管理係統、智能決策支持係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仿真、計算機控製係統等等,在21世紀的社會生活和進步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利用了WEB瀏覽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管理係統等綜合技術而構成的網絡應用軟件(例如電子商務)將是今後軟件業發展的最大舞台。其中,作為多媒體研究熱點的多媒體數據壓縮與傳輸、數據加密、數字水印技術將是21世紀初發展的重點。

與網絡應用軟件相配合的信息服務,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大的商業機會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並通過它慢慢改變社會的就業結構和人類的知識結構比例來拉動21世紀的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逐步轉化。

8.2建設麵向全球時代的精神文化

在網絡傳播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之後,必須把建設全球時代的精神文化放在同等的地位,兩者的建設是並行不悖的,沒有物質文化的網絡傳播是無源之水,沒有精神文化的物質文化就是沒有靈魂的軀體。

以網絡時代的現實生活為例,科學技術的進步,追求的是提高生產率,以最小的投入換回最大的收益,這勢必換回人們更多的閑暇時光,而這些空閑就需要更多的文化娛樂生活去充盈。同時,文化的全球化、市場化、大眾化發展趨勢,使更多具有消費特征的文化產品被大量生產,工業化的文化快餐將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將被批量生產並迅速傳播,人們生活的多樣化、個性化為這些產品的創造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對文化要適時追上生活越來越快的腳步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文化要在本土乃至全球找到自己的市場,必須基於一個相對穩固的、能得到多數人認同的內在理念,即被亙古傳頌、最貼近人心靈本質的那些因素。文化應折射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滿足人們的情感渴求,才能得到共鳴並獲得延續的生命力。不管快餐文化也好,經典文化也罷,文化終歸是人類智慧情感的一種集中體現,這就要求文化生產者對生命的洞悉有著比大眾更敏銳的目光。

1.網絡時代精神文化的成果

網絡時代的精神文化是人們的精神生活過程及精神生產的觀念形態成果,是網絡時代體現人類在精神生產領域人的本質力量和發展程度。

網絡時代的精神文化的觀念形態成果,有諸如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科學、宗教和哲學等等的思想和觀點,科學理論和藝術作品等等。這些精神財富也存在於物的形式中,如書籍、繪畫、膠片、錄像帶、軟盤、激光唱盤,但仍是觀念形態的東西。網絡傳播的高度發達,使得信息事業和傳播技術空前繁榮,可傳播性的內容連同傳播工具,都包容於精神文化之中。

人們從事的創造性精神活動過程,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行為,除了人們熟悉的教師講課、演員表演、科學家搞科研、律師辯護、政治家決策,以及學術討論、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等這些活動,網絡時代的人們又有很多新的精神活動,如網絡設計、網絡分析、網絡推廣等。並且,未來的所有精神活動,都可以與網絡牽手,為這些傳統的精神活動提供網絡傳播的平台。這些在網絡傳播平台進行的精神成果的交流,智力的比賽,使網絡時代的精神文化和精神形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