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網絡時代的文化選擇(3)(1 / 3)

網絡不是一個簡單的家,而是由上千個小家庭和社區自我營造、定義並設計的一種環境。對大多數人來說,上網是為了尋求新的精神享受,找到適合自己的寬鬆自由的虛擬社會,但權利與義務總是相輔相成的,個人要為自己的行動以及他們所創造的世界擔負起更大的責任——這就是自由的代價。由此,一種“誠實、公開、有責任心,視名譽為生命的文化”應運而生。

我們那些進行網絡資源開發的網站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學習,隻能亦步亦趨地模仿國外的一些做法。因此,網絡建設難免良莠不分。過分商業化的操作,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其間,對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此外,有關網絡建設過程出現的許多問題也都擺在麵前,諸如網德、版權、人文關懷等,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網絡文化問題。

網絡的產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交流的方式,甚至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狀態。網絡最具有的優勢特征是即時互動,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個平台上進行平等的交流,在互動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觀念。

網絡巨大的容量,可以容納人類所有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巨大的信息量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是一個可以提供智慧火花的思想庫,無數人同時的互動交織成社會的集體話語,構成了網絡文化的特質。

我們需要以開放和進取的心態,借此拓展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網絡文化的建設需要從單純的技術和資金運作,過渡到一個綜合的文化整體的建設,需要麵向全球構建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不僅隻是麵向本土區域市民,而且是麵向全球網民的。除了語言的障礙,那些擁有同樣語言的網民,不論身處何地,在網絡時代,他們就像住在隔壁鄰居,都應該是網絡文化傳播的對象。

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開展“華夏文化紐帶工程”時曾指出: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首先是指中華文化具有使中華各族兒女和海內外華人認同的內核與本質。由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海內外華人能夠產生血濃於水的親情與親和力,能夠具有團結合作的文化基礎。同時,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也是指中華文明具有使海內外華人互相合作、共同奮鬥的吸引力。在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海內外華人從本質上是能夠有共同的文化語言的,是能夠互相溝通、求同存異的。因此,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礎。

的確,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區域,有著共同的奮鬥經曆和共同的風俗習慣,就產生了共同的文化標誌及其強烈的認同感。例如,海內外華人都會認同中華文化中龍與鳳的文化標誌。這些形象很容易喚起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中華民族擁有共有的文字——漢字,作為自己主要的文化載體。漢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統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爭議的連接所有中國人的文化紐帶和文化標誌。

由於漢字的這種獨有特征,使其一旦被學到,就難以被磨滅;從而使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字成為世界上惟一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並經久不衰的文字。

中華民族具有一致認同的優良文化傳統。江澤民同誌在論述中華曆史文化傳統的重要理論文獻《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民族具有團結統一的優良曆史文化傳統,具有獨立自主的優良曆史文化傳統,具有愛好和平的優良曆史文化傳統,具有自強不息的優良曆史文化傳統。這裏概括的四種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理論標誌。

當然,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表現在中華民族的各種文化認同上,並不否認國內各民族有著文化差異,海內外華人有著文化差異,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更有著文化差異。

而中華民族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的最為偉大之處,就是她感召和吸引著國內各民族和海內外華人逾越差異,去求同存異。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化由此成為我國各民族、各地區在各個曆史階段形成的優秀思想成果的貫通融合與綜合總彙。而在推動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也以她獨特的視角,發揮著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互補的“紐帶”作用。

有中華民族文化這條“紐帶”的維係,海內外的華人可以彙成一股巨大的文化浪潮,在網絡傳播時代進行廣泛的交流,從而把這條“紐帶”係得更緊,共同繁榮網絡時代的中華民族文化。

關注網絡文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網絡文化涉及的麵很廣,需要很好的統籌規劃,既全麵又要有重點地推進各方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