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動力之一,其革命性的發展不僅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而且正在迅速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實質就是幫助個人和社會更好地使用知識和智慧,從而使人類充分發揮其潛力,實現其理想。
為此目的,八國領導人重申將努力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參與信息社會的發展,共同分享信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益處,並呼籲各國政府和私人企業界作出努力,縮小國際社會中的信息與知識差距。
據聯合國秘書處2000年上半年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依然是一種“富國現象”。發達國家在“知識權力”的集中過程中,通過創造優勢,奪取全球市場份額進行大規模產業重組來獲取“先行者利益”,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繼續處在“信息貧困”之中和“數碼鴻溝”的另一邊。
目前,富國和窮國在因特網用戶數量方麵的差距比其在國民收入方麵的差距更為懸殊。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收入最高國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其因特網用戶總數占世界因特網用戶總數的93%,而收入最低國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則隻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其因特網用戶總數隻占全球因特網用戶總數的0.2%。
信息技術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信息技術發展中所存在的“數碼鴻溝”,是新世紀全球信息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八國首腦認為,縮小國家間、地區間在信息技術發展上的差距的關鍵,在於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接觸和應用新的信息技術,並能負擔得起所需費用。
為此,八國將繼續努力促進市場條件的發展,使之有利於提供價格適當的通訊服務;探索包括提供公用電腦通訊設施服務在內的其他補充服務途徑;大力改善網絡進入方式,尤其是在那些信息通訊設施欠發達的地區;要特別關心殘疾人和老年人在這方麵的需求與困難,積極協助他們使用信息技術服務;同時,積極鼓勵包括移動因特網接入服務等在內的“無障礙”、“方便使用者”的技術。
為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使用信息技術,八國首腦在憲章中表示將組建一個高級別的特別工作小組,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討論、協調與合作,解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和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具體來講,特別工作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發展中國家製定相關的政策和規章製度,建設必需的網絡係統,改善電腦通訊連接設施,增加上網機會,降低費用,培訓人才,鼓勵參與全球電子商務網絡。
盡管落實這一憲章的精神還有很多事要做,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時候,誰也不肯輕易讓步。但進入網絡時代後,大家都意識到推進社會的發展,決不是一個國家的事,需要全球都來參與信息社會的建設,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人類的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的建設,把信息網絡建設作為未來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從曆史發展的高度和世界格局變化的新環境中,提出發展信息傳播的重要性。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誌就提出了“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重要指示。江澤民同誌在1999年指出:要加強信息傳播技術的更新與改造,積極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手段。
利用因特網進行傳播是擴大影響的重要方式,也是網絡傳播的主要渠道。中國的重要新聞媒體大都是從1996年底到1997年初開始上網的,目前,全國建立獨立域名的新聞媒體已達700多家。駐外使領館至少有21家開設了網頁,中國國際互聯網絡新聞(CIIC)已開設了中國、中國人權、中國西藏、中國台灣、中國國情、新中國成立50年、澳門1999、‘99全球論壇·上海、’99巴黎中國文化周等幾個具有獨立域名的綜合性和專題性主頁,還開設了中國新聞、中國指南等海外鏡像點。我國的網絡傳播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網絡傳播的迅速及時、即時互動、容量大、麵向全球等優勢,在這些網站得到充分發揮,在近幾年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傳播報道方麵,網絡傳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爭取了主動權。
當然,中國的新聞網站與外國媒體實力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據統計,我國70%的新聞媒體網站的信息更新速度基本上與原媒體發布周期同步,少數網站甚至落後於原媒體,隻有9%的網站信息更新速度快於原媒體的更新周期。多數媒體網站發布的新聞內容隻是傳統新聞的翻版,隻有10%的網站對信息進行了重組和充實。
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上了因特網,網上用戶大約2.86億,到2000年6月30日,中國的上網用戶人數已達1690萬。現在每隔半小時就有一個新網絡與因特網相聯,每過一個月就有100萬新的使用者加盟。與此同時,網上信息也飛速膨脹,僅以WWW方式提供的信息平均每過53天就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