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新世紀已經到來,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一個世紀隻是短短的一瞬,但20世紀創造的文化財富,超過了以往所有世紀的總和。
新世紀的陽光,感召著人類投入更大的精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在人類的童年時期,我們的祖先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充滿了好奇和敬畏,於是產生了許多的神話。在新世紀,人類已不是匍匐在大自然足下的孩童,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於是人類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神話,一個個網絡傳播時代現實的新神話。
網絡時代的文化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質,在一個新紀元的文明時代,我們需要從宏觀的視野,審時度勢,作出自己的文化選擇,這樣才能自覺地成為時代的主人,把握前進的方向。
8.1發展網絡傳播的物質文化
新的世紀,未來學家們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對未來的生活作出大膽的暢想。比如在文化娛樂方麵,早就有人預測說演員這個職業將消失而被機器惟妙惟肖的模擬所取代,大量藝術家將產生於具備思考創造能力的電腦當中,也許我們不再看電影電視而是到“虛擬夢境”中去做一次更真切的情感體驗,也許紙質的書籍報紙都不複存在……
誰也不能準確預料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在這個呈幾何級數甚至核裂變般增長速度的世界,人的想象力往往趕不上變化之快,正如我們曾想象過“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共產主義到來一樣,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旦突破一種臨界點,社會生產力會爆發出驚人的“核能”,推動社會前進。
當然,任何事物變化總是有規律的,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世界不會因為進入新世紀而突然產生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發生一個迥然不同的裂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網絡時代不是憑空降生的。作為文化,也無法割舍傳統與現代的聯係,表現為無數經典中永不褪色的人類智慧的光芒。
因此,在網絡時代,仍需要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這是社會發展的基石。
1.全球信息社會的基石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有機係統,就文化在其自身領域的存在形式而言,它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製度文化三大部類構成。這是文化的基本結構,並各有其豐富的內容。
物質文化是指實際的物質生產過程及物質生產的實體性、器物性的成果,它們當中凝結著人的精神因素,但主要具有物的性質,說明在物質生產領域中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和發展程度。
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現實的生產力,是最重要的物質文化財富。
人類是通過文化的因素和中介向自然宣戰的,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都依賴於勞動者文化主體性的發揮。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不是自然物體,而是文化的實體或載體。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種區別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也就是文化的區別。
從建築物到家庭用具,從服裝到食品,都是文化的物件性形態,都是文化產品。在先進的產品中,物化著先進的精神文化。消費資料不僅說明人在自己生活的某個曆史階段上消費些什麼,而且說明人是如何消費的,人的需求的發展和豐富程度。人的需求的豐富性及其滿足方式,反映人的文化麵貌。
物質生產的實際過程既是物質的過程,也是文化的過程,特別是其中的工藝和技術、科技成果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程度,還有生產者的技術、技藝、生產操作的水平和熟練程度,科技成果在生產過程中的軟性應用,以及納入生產過程之中的人文環境,都是物質文化的體現。
現代工業產品攜帶著反映科學技術的最新信息,而科技思想與知識是最活躍的文化因素。現代生活消費品以實物的形態傳播的現代生活方式的文化價值,對人們生活觀念的衝擊也是巨大的。某些文化產品,器物的外觀、包裝、設計,某些紀念性的建築等,不僅表現著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而且還凝聚著意識形態的內容。
物質文化的建設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堅實的物質文化之源,社會發展就失去了前進的車輪。人類需要精神,但僅有精神沒有物質載體,精神便既不存在,也不可能發展。
發展網絡時代的物質文化是擺在世界各國政府麵前的一道極為重要的選擇題,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會選擇這道既有壓力又充滿挑戰的難題,發展信息通訊技術。
世界最發達國家的首腦在新千年的第一次峰會上,重點討論的就是共同建設全球信息社會。2000年7月,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八國領導人在日本衝繩舉行首腦會議,討論信息社會發展大計,並在22日發表了旨在促進信息通訊技術發展,縮小國家間、地區間信息技術發展差距,建設全球信息化社會的《全球信息社會衝繩憲章》。
憲章指出,信息通訊技術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最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