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信息傳播的流向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據統計,在整個因特網的信息輸入、輸出的流量中,我國目前僅占0.1%和0.05%,美國已有55%的雜誌推出了網絡版,而我國報刊上網率隻有10%左右。現在全球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由美國提供。全球具有較大影響的媒體,如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等許多新聞網站,不論從訪問量到訪問人群方麵均可稱得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西方大國利用其在互聯網上信息傳播中的支配地位對別國進行文化滲透,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信息傳媒巨頭的合並浪潮,更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考驗。
美國《紐約時報》和ABC結盟,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合並等,出現的超級信息巨霸,對不同資源行業之間進行“強強聯合”的趨勢,給發展中國家的網絡傳播帶來嚴重的挑戰。
要建立起網絡傳播的新秩序任重而道遠。僅憑一腔熱情遠遠不夠,必須要有戰略目光,建設信息社會的基石,把自己的底基夯實。
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現代化的社會需要有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和手段來體現。傳播媒介需要最迅速、最便捷、最廣泛地傳遞信息,這就需要現代化的高科技作為後盾,緊隨最先進的信息科技發展步伐,用現代化的工具來武裝自己,這樣才能擔當起傳播媒介的現代角色,發揮多元化的功能。否則,落後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傳播媒介,就不能夠滿足現代人對信息的需求。
傳播媒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充分利用最先進的手段,采集、製作、傳遞信息,全方位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可以預見,傳統傳媒與高科技結合是惟一的出路,傳媒要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魯賓斯坦說,如今記者可以利用因特網在全球範圍內采寫新聞,而每一個新聞機構甚至個人都可以隨時向全世界發布新聞。因特網為記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信息和機遇。
統計顯示,因特網發展的速度超過了它以前的所有其他技術。無線電廣播問世38年後擁有5千萬聽眾,電視誕生13年後擁有同樣數量的觀眾。而因特網從1993年對公眾開放到擁有5千萬用戶隻花了4年時間。
廣播電視設備係統要加快數字化步伐,提高節目采集製作和播出傳輸的質量。廣播電視應該把各種信息處理、存儲、傳送係統實現數字化,把廣電係列的數字化融入到整個數字化時代,這是實現廣播電視變革的關鍵。
發達國家已在開發出數字化電視節目,根據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分步發展高清晰度電視的規定,1999年5月1日是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等美國首批十大城市開始播放高清晰度數字電視信號的最後日期。這意味著30%的美國家庭如果有接受設備的話,屆時就能收看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節目。
圍繞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節目的開播,美國電視業和電子生產商已經開始了一些合作行動。1999年4月,英特爾公司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宣布合作開發數字電視和交互式通信結合的技術,使觀眾在看到高清晰度電視節目的同時,可以查閱電子節目單、聊天、互致電子賀卡或參加交互式問答比賽。廣播電視係統實現數字化的步伐已經十分緊迫。
2.網絡傳播的物質文化
發展網絡傳播的物質文化,就是網絡時代物質生產過程及物質生產的實體性的成果,它凝結著人類最新的科學技術的智慧,它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的現實的生產力。信息技術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的發展前景尤其值得關注。
物質生產的過程也屬於文化的物化過程。新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融入了生產者的全部智慧。對物質生產的結果,我們應該有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的物質文化。
有關計算機專家對21世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作出這樣的展望——
(1)計算機硬件技術
計算機硬件領域主要研究計算機係統結構原理和設備構造技術,麵對的問題包括結構、速度、存儲、互連、成本和可靠性等。
計算機係統結構本身的發展經曆了從機械結構、電子模擬結構、電子數字結構的進化過程。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到現在,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結構經曆了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四個階段的進化。
50年代初計算速度每秒5000次(運算)機器的體積和一座大樓一樣大,今天擺在我們辦公桌上的普通台式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大約為每秒5億次,也就是說相當於50年代10萬座大樓組成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目前最好的台式機的計算速度已經達到每秒10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