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網絡時代的中國文化(5)(1 / 2)

這種文化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利於人類的進步。比如,隨著技術的日益進步和交流的更加廣泛,各種影視、音像以及時尚文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很快普及開來,這樣很多好的東西就會馬上被人們所接受。當然,這種交流存在著負麵效應,傳統文化受到挑戰,一些消極的文化現象也隨之浮起,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新世紀的中國正日益迅速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作用是雙重性的,一方麵,全球化也造成多樣化。從文化角度看,把全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放在同一網絡平台上,從而大大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和融合的機會。

另一方麵,也造成一體化。盡管是雜多的文化,但隻要交流,規則的產生就不可避免。全球化越發展,適用於文化交流的一致性,為不同文化群體認同的共同性、普遍性因素就會越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為沒有民族性的東西在世界上站不住腳,沒有個性,存在不下去。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個性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在世界的背景下去發展個性。所以未來的文化一方麵交流更趨加劇,同時文化的個性也將更加突出,沒有個性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這也是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不斷地融合,特色又不斷地加劇。科學文化的個性、特點、力量不斷地顯現出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人文文化的價值更加顯現,人們將越來越需要人文文化。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交融才能產生文化巨人。

7.5麵向新世紀的中國新文化

新世紀的中國將發生深刻的曆史性變化,中國越來越繁榮富強,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日益重要。中國有能力、有條件、也應該更客觀而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曆史、文化和現實。一個國家在經濟上取得發展之後就自然尋求文化藝術上的獨立、自強和新的認同,這是網絡時代國際文化格局演變的大趨勢。

在日趨多元化和多中心化的今日國際文化圖中,中國文化人理應肩負起整合自己的新文化、確立新認同的職責,使中國新文化在世紀之交國際文化格局重組和各種文化勢力相互滲透的新形勢下,確立起與泱泱大國地位相稱的位置。

在此我們僅就藝術而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新藝術逐步崛起於國際藝壇,並日益引起國際文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國內藝術家,還是海外中國藝術家對國際藝壇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以至於目前在歐美正興起一個中國新藝術熱和中國文化熱,成為在世紀之交國際文化勢力重組和東西方文化在高技術時代相互融合與滲透的新浪潮。

中國新藝術被納入國際藝術版圖和循環係統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容中國藝術界和有誌之士忽略的是,這些海外中國新藝術活動大多是由西方策劃人在西方藝術機構的支持下按西方人的眼光做給西方人看的。

海內外中國藝術家如果隻能追隨這一取向而別無其他選擇,則會重蹈前蘇聯前衛藝術過度意識形態化而無母文化背景的有效支持的覆轍,而不會像日本新藝術那樣靠雄厚的國內資金支持而將日本當代文化介紹給全世界。

代表當代精神的中國新文化建設缺少了中國新藝術的參與則是極大的缺憾,因為曆次新的文化波瀾均是由前衛藝術打頭炮。作為東方文明核心的中國,她的進步與發展在信息化與地球村的今日重新整合著東西方文明。

在風雲際會的世紀之交,中國成為一個新的國際焦點。中國在穩步崛起的過程中培育著新的社會環境,塑造著自己的新文化、新形象和新觀念。

中國新藝術的主題強調將中國作為一個客觀的文化實體、中心和觀察世界的出發點來實現自己的新發展,確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來重新認識中國在當今國際藝術版圖中的位置,來重新確定中國藝術的認同,也就是說今日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新銳藝術?中國的新銳藝術應怎樣以當代技術媒介來記錄和把握正在變化中的世界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