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網絡時代的中國文化(5)(2 / 2)

中國新藝術旨在從當代國際藝術發展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角度來提出新的觀察方法和角度,推動國內與經濟和社會機製發展保持同步的藝術體製,並希望實現東西方藝術的平等對話。

中國新藝術的標題暗示藝術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的土壤來記錄今日中國的巨大社會變遷和結構轉型。從自身的文化根性出發來演繹當代中國的故事,從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出發來思考當代國際文化的交流、競爭、互滲和互融,以期傳達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在世紀之交對中國與世界的認識。

李政道博士曾在中國的不同場合反複強調藝術與科學是人類創造力的兩個側麵,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麵是不可分割的。不僅偉大科學家均有藝術家的素質,偉大的藝術家也都有著科學家的頭腦;更為重要的是,人口素質提高的最高層次是藝術修養的普遍上升,而藝術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對新藝術、實驗藝術的尊重、寬容、理解和認識。

中央關於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為中國在新世紀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鼓動、支持中國新藝術是提高人口素質,激發人的創造思維與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發展新藝術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積極參與二十年的世界經濟大循環的實踐中,中國所發生的劇烈轉變是驚人的。這一曆史性與戲劇性的轉變為塑造中國有世界影響的藝術大師提供了可能和豐厚的營養,從曆史的角度看,中國作為世界上惟一的一個五千年來未曾中斷的文明,作為東方文明的核心,在自身由傳統向當代轉型過程中,在從封閉的農業文明向開放的工商業和信息社會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與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化浪潮的對話中,中國藝術家所麵臨的現實、機遇、矛盾和挑戰都為他們在國際藝術舞台大顯身手提供了可能性。

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時候,中國藝術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的土壤,麵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強調藝術參與生活、服務社會的使命,在國際注意力關注中國的曆史瞬間留下從不同角度表現這一時代的作品。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日,藝術本體論意義上的國家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已變得毫無意義,而智慧的含量、藝術的原創性則成為惟一的國際尺度。

放眼20世紀的百年風雲,世紀之初的新文化運動可視作中國近代意義的西方式文化啟蒙的開端,即用西方先進的思想來改造中國。而到世紀末,中國新藝術崛起於國際藝壇,並以新的國際文化格局重新組合的重要力量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感到中國新藝術那沉甸甸的曆史分量,人們是否可以意識到它所包含的新內容。

近現代文明史是一部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世界向全球各個角落進行擴張的曆史,是以科學理性、人文主義和經濟利益統攝全世界的過程,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全球村等概念也無不籠罩在以西方為主導的氛圍中。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間的實驗藝術也無處不浸透著西方的強大影響和支配,從總體特征上看,是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藝術觀念、藝術形式、藝術價值的認同。

一麵是具有五千年的文明、有著光輝的曆史和文化的中國,一麵是在當今世界的技術經濟發展中處於貧困落後地位的中國。與此同時西方世界的兩重性也同樣呈現在我們麵前,一麵是科學、技術、文化、經濟極其發達的西方,一麵是向世界擴張、侵略他人的帝國主義的西方。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西方主義就是在這樣一種複雜的曆史情境和複雜的感情態度中發生與發展的。

新世紀的中國文化就是在這樣複雜的現實環境中發展,在吸收與揚棄、衝突與融合、繼承與發展的選擇中,中國的文化必定會在網絡時代選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新世紀的中國文化應該是全球的又是民族的,共性的又是個性的,時代的又是曆史的,科學的又是人文的,大眾的又是個人的。

我們擁抱又一輪的新文化太陽在東方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