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網絡文化將深入尋常生活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靠媒體告訴你的現實來理解現實,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媒體所告訴你的是不是就是現實?其實我們現在從媒體中了解的已經是一種虛擬的現實。比如說我們從不同的媒體中了解到的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會是完全不同的。
這種過分依賴媒體了解事實的方式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們不可避免地將生活在一種網絡虛擬文化氛圍中。再比如網民的網上生存也是一種虛擬現實,時間一長,人們將會失去和現實交往的能力。這種網絡虛擬文化的出現對人類來說,確實是一個大挑戰。
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將深刻地影響到人的生存,由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構成的影像現實將對人類產生影響,現代人的很多情感並不是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而是在電影或者電視中體驗到的。現實與藝術、現實與虛擬現實的界限進一步模糊起來甚至發生混淆。不僅是藝術模仿生活,而且是生活模仿藝術。網絡虛擬的現實將不僅影響人們的人生,也將構成人們的人生。
3.營造創新文化的生態環境
創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種有利於創新的文化背景。無論是技術創新、知識創新,還是製度創新、組織創新,都需要相應的價值體係和文化環境。例如,美國的矽穀之所以能不斷地實現技術創新,不全在它有良好的技術條件,更在於它有一個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生態係統。創新文化著眼於創新,在每個時代都起著推動時代前進的作用。隨著社會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變,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將越來越變得重要。
我們要避免在中國文化的問題上重複幾十年前的話題,換句話說,文化建設有時隻是重建背景,而沒有更好地去做積累的工作。當新世紀來臨之際,我們回顧中國百年文化的同時,要知道有哪些是積極的成果,有哪些需要改造。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電子學專家羅沛霖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人類終將進入“文化發展牽引經濟”的新時代。他指出,“伴隨新的產業革命,文化不再僅僅抽象地、間接地作用於社會的物質實踐,而且文化事業(產業)終將占據社會物質實踐的極大部分,並終將成為整個社會物質實踐的壓倒的支配因素。這是人類進步史中無可比擬的大事件。”
4.信息時代的文化問題
未來的科學技術對文化的影響主要是信息技術的影響。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形成中,這場革命將把人類從原子時代帶到比特時代,數字化的信息技術革命將實現思維的機械化和社會的網絡化並產生一種新文化。
信息技術將產生始料不及的種種需求。人們曆來認為社會需求推動技術發明。但近些年的研究也得到相反的論斷,“技術決定需要,而不是需要決定技術”。按這種觀點,人類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需求,但離開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技術是不會給予滿足的;而由技術發展內在邏輯發明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卻能激發出人們原來未曾有的需要。
信息技術創造了人們對信息高速公路的需求,而信息高速公路還要創造人們更多的需求。全世界都在迎接新的信息時代的到來。
現在就已經可以看出,正在迅速發展著的傳播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數字化革命的進展,在改變社會價值觀方麵的功能將愈來愈超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團體的作用。而且隨著全球網絡的開放,全球性文化的融合和衝突將日趨加劇。這種文化的融合和衝突對於進入小康時期的社會來說可能是一種不穩定因素。
一個尚未完全告別農業社會的文化係統,如何適應迅速來臨的社會高度信息化的挑戰。信息社會的來臨將根本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
文化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積累社會活動成果,二是傳播社會活動成果。進入信息社會,成果積累由日積月累的漸進方式轉化為日新月異的激增方式,文化內容的淘汰與更新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迅猛。隨之而來的將是價值觀念的持續震蕩和代際關係的不斷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