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評析
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
本篇報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了美軍這樣一支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種種表現。從報道中,讀者不僅能看到美軍基層官兵的家庭與社會背景、思想和心理、軍事素質、紀律狀況,了解到包括美軍交戰規則、作戰指揮、通信聯絡、官兵關係、後勤供應、武器性能,以及公關工作等方麵的情況,還能了解到在這場不對稱的戰爭中,伊拉克方麵在指揮、作戰、武器、士氣、民心等方麵的許多情況。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這是戰地記者永遠的格言。
真相是多方麵、全方位的。比如戰爭開始前戰士生活如何?埃文·賴特正是告訴了真相的這一方麵。盡管他是美國軍方同意隨軍進行“嵌入式”采訪的記者,但從翔實的文字裏和靈動的思想間的“縫隙”中我們仍可窺見參與這場戰爭的士兵的歡樂與痛苦,以及關於這場戰爭的是是非非。
戰地新聞報道的魅力在於真實,在於真相的揭示,真實與真相是戰地新聞最強有力的生命。戰地記者的誕生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戰爭,而是戰爭條件下的新聞報道更具挑戰性,更具暴露人性深處的東西,在子彈中穿梭,在戰火中跳越,這是一種職業的精神和誘惑,更是一種生命情結。透過這篇報道,可以了解美國兵的生活,還有他們對人生、對戰爭、對世界的看法,和記者對被稱為“鍋蓋頭”新新一代的思考。“從許多方麵來看,他們選擇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不是去實現反映現實的電視節目和流行歌曲歌詞中所描述的高級的、消費主義的美國夢。他們沒有選擇消費主義,而是選擇了苦行主義。他們沒有去慶祝自己的個人主義,他們使自己的個人主義服從於一個機構的集體意誌。他們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犧牲,而不是自我保護。”在帶有稱頌意味之詞裏包含了整個美國人對戰爭的複雜情感。
“營裏一名軍士長站在隊伍前麵大聲喊道:‘不想去的舉手!’隊伍中發出一陣哄笑。……列隊結束之後,陸戰隊隊員們一個個跳起來,相互把對方摔倒在地上。有兩個與眾不同的人從我身邊跑過去,嘴裏大聲喊著幾乎同樣的話:‘就像過聖誕節啊!’他們出發的這股熱情未必說明大家都喜歡戰爭。一位陸戰隊隊員解釋了部隊在做好戰前準備時的特別邏輯。他說:‘戰爭開始得越早,我們回家的時間就越早。’”開戰前的一派笑聲,既有來自戰士的,也有來自動員的軍士長。讀者更像是在看娛樂新聞。戰士最關心的是性感女星珍妮弗·羅佩茲是否真的死了。大戰在即,空氣差不多要凝固之時,展現的卻是輕鬆、娛樂、悠閑、淡然的一麵。
但是,當談到戰爭與石油時,卻呈現完全不同的另一麵---這也許與性感的女星無關:“可是‘老粘兒’卻是排裏最冷峻的殺手。如果在軍營外的大街上看見他,你會以為他是一名普通大兵。這就是他非常危險的原因。”這不是娛樂,與八卦、歡笑無關,是殺戮、戰爭、鮮血,是利益的爭奪,強者的霸道,世界的殘酷。“與此同時,他們所受的訓練卻完全是為了那個最終極的禁忌:殺戮。他們的文化就沉浸在其中。在小組簡令會結束前,陸戰隊隊員們把手放在一起大聲喊:‘殺!’”或是關於真相?
著名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說過:“新聞報道就像飛向太陽,飛得越近身體就感到越熱。再往近飛,你就會被灼傷。如果怕熱不飛了,那麼你就不會接近事情的真相。”這場戰爭到現在仍未結束,思考才剛剛開始,真相尚待去發掘。
場景描述、人物塑造的文學化色彩能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戰場上的美國大兵是怎樣的?讀完整篇報道,讀者頭腦中首先冒出的念頭是“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是美國人”。印象深刻的細節包括多次被提到的“不能開槍,那裏有婦女和兒童”,誤傷了一位伊拉克小男孩之後對他的拯救,字裏行間透出來的人道主義原則,這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
戰爭終究是殘酷的。戰地記者隨軍采訪的小分隊,除了麵對敵人的暗槍,還要躲避自己這一方因為誤差而襲來的炮火。戰場,就是那麼一個地方,有時候真的隻憑直覺去判斷。死人一事,在戰場上實在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尤其當死的是對手的時候。但生命的終結,畢竟是痛且苦的,而戰爭讓這些生命終結得莫名其妙。不論是軍人也好,平民也好,以生命的名義來看,都不該是這樣草率的結局。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戰爭的真相?
我們應該感謝勇敢的作者,雖然嵌入式采訪在美國新聞界飽受非議,但作者嵌入海軍陸戰隊小分隊,記錄了伊拉克戰爭的某一個側麵,帶給我們更多的真實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