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一個伊拉克士兵的獨白(1)(1 / 3)

(意)奧莉婭娜·法拉奇

作者簡介

奧莉婭娜·法拉奇(1929-2006),意大利著名女性戰地記者、作家,有“世界第一女記者”的美譽,曾采訪多位政治家,是名副其實的“政治采訪之母”。出生於佛羅倫薩,13歲時,法拉奇就和父親一起參加了抵抗運動,反對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護送盟軍俘虜到安全地帶、傳送消息等這些經曆在她心裏留下了永恒的記億。她的反法西斯思想也開始逐漸形成。對法西斯主義的仇恨使她一輩子都厭惡集權,甚至偏激地厭惡整個德國。1986年她曾兩次去德國,但都很快離開。而且她始終不肯在德國為自己的書籍舉行促銷活動。

二戰結束後,1946年,16歲的小法拉奇由於家庭變故,開始在一家晨報做事。1950年任《晚郵報》駐外記者。1953年,被《歐洲人》周刊派往美國好萊塢電影城從事文藝報道。從1962年到1963年,法拉奇為《歐洲人》周刊共撰寫了近百篇國際知名人士訪談錄,這些文章使她在歐洲聲名鵲起。後來,她進一步擴大了采訪範圍,包括基辛格、維利·勃蘭特、卡紮菲、英·甘地、貝布托、沙龍等人。同時,她開始戰地采訪。有人認為“法拉奇是男人世界的無冕之王”,並高度評價她在20世紀中葉的越南戰場、戰事頻囂的中東之地、暴亂的斯裏蘭卡、複雜的石油紛爭中采訪曆史真相。

1967年,她開始任《歐洲人》周刊戰地記者,采訪過越南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

在越南,她經曆過長達8年的戰地記者的冒險生涯,並采訪過北越的武元甲和南越的阮文紹。她反對越戰,同情越共,堪稱激進的“左派”分子。在墨西哥,她曾在兩次被子彈擊中的情況下,仍始終與青年學生站在一起,作反政府運動的現場報道。1990年已經60歲的法拉奇還走上戰場,報道海灣戰爭。

到了2003年伊拉克之戰,法拉奇已是年老病重,她沒能親自去中東戰地,但她還一直關注事態進展。她寫的有關文章,分析深刻,態度誠懇,筆端帶著感情,在讀者中影響很大,傳播很廣。同年4月3日,她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個伊拉克士兵的獨白》,回憶12年前在伊拉克戰地的一次見聞,對這個受傷被俘的伊拉克士兵達卡爾·阿巴斯表示深切同情,而對大獨裁者薩達姆表示強烈控訴。但她也認為,美軍在巴格達不會遭遇二戰時盟軍進入意大利所受到的歡迎,這體現出她的矛盾心理。法拉奇體驗了戰爭的殘酷與凶險,鍛煉了勇敢、無畏和堅持的性格,同時也認識到善與惡、好與壞並不是那樣抽象和涇渭分明。她不相信權力,寧願獨自挑戰;她不迷信權威,更善於獨立思考;她不安於僅僅做一個輿論的機械記錄者,她更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關注世界。

她曾兩次獲得意大利最高新聞獎---聖·文森特新聞獎,一次獲得班卡瑞拉暢銷書作者獎。她還獲得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法拉奇以寫著名政治人物的訪問記《風雲人物訪談記》蜚聲新聞界。同時,法拉奇還出版過多部小說,代表作有《男子漢》《印沙安那》。1980年8月,法拉奇來過中國采訪鄧小平,1993年再次來到中國作過演講。

事件背景

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複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曆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係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麵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係列要求遭到拒絕後,下定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