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科索沃被掩蓋的內幕(2)(2 / 2)

實際上,就連美國空軍現在也不再采用凱雷的“戰果”報告了。所有的當事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閃爍其詞。克拉克將軍拒絕談論南聯盟在科索沃戰爭中具體損失的數字。再說,克拉克已於上周交出了北約盟軍最高司令的職務,今年6月又將退出美軍現役,所以一切都不關他的事了。參聯會主席謝爾頓的發言人告訴記者說,計算南聯盟損失多少應該是媒體的事,不關軍方的事。然而,美國軍事專家們擔心,如此公然造假的結果,會使美國未來軍隊的發展出現一邊倒,美國空軍在1999年11月大選之後必然會提出大量瓜分軍費份額,從而極大限製了其他軍種的平衡發展,這等於是美國人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而更大的危險在於,如果美國人不敢正視科索沃戰爭失敗的事實的話,那麼極可能會誤導未來決策者也就是美國的未來總統,過於迷信空中力量,過於迷信“科索沃式戰爭”,那樣的話,美國吃大虧的日子還在後麵。

報道評析

有膽有識,撕破偽裝

新聞報道必須嚴格遵守忠於事實的原則,不能無中生有,不可隨意杜撰。然而,從近10年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看,西方國家傳播媒體實施的信息戰中,實際已經否定了這種觀念。他們在媒體傳播中,在有意表現具體真實,體現所謂新聞真實性的同時,在整體上,則根據戰略需要,蓄意製造各種虛假信息,達到誤導和欺騙國際公眾輿論的目的。而一些堅持正義的戰地記者則敢於揭示真相,戳穿謊言。

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美國國防部部長科恩迫不及待地向新聞界宣布:“我們重創了科索沃50%的大炮和1/3的裝甲車輛。”美國參議會主席謝爾頓則公布了戰果清單:摧毀了南聯盟約120輛坦克、220輛裝甲運兵車、450門大炮和迫擊炮。

然而,美國人宣布的“輝煌戰果”,卻被2000年5月15日美國《新聞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撕破了偽裝。

人口隻有1000多萬的中歐小國南聯盟,與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組織北約相抗衡,在雙方力量對比中明顯地處於勢單力薄的劣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利用對方無法比擬的軍事、經濟、技術等強大優勢牢牢控製主動權,心戰與兵戰雙管齊下,在戰前和戰中始終沒有停止利用占絕對壓倒優勢的新聞媒體向南聯盟實施新聞心理戰。英國廣播公司在評論中直言不諱地說:“同以前曆次地區性民族衝突一樣,在這次衝突中,宣傳戰仍是整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盟國賦予這次宣傳戰以極強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新聞媒體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報道,是巴爾幹火藥桶再次爆炸的導火索。

1999年4月8日,法國三軍參謀長讓皮埃爾·克爾什上將宣布北約已做出決定,下一步空襲重點之一是南聯盟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從第二天起,北約即開始了有步驟地摧毀南聯盟的廣播電視係統。據南聯盟5月30日統計,南聯盟國家廣播電視台的19個轉播站被北約摧毀了17個。這樣,北約很快奪取了新聞傳播控製權,摧毀被稱做是“戰爭機器”的南聯盟新聞媒體。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通過新聞媒體向南聯盟發動了全過程、全方位、多樣化、大縱深、高密度的武力威懾攻勢。空襲前,公布兵力兵器集結的時間、地點、數量,公開報道在南聯盟鄰國和邊界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大肆宣揚高精武器的優良性能,十分有耐心地一次又一次表達動武的決心。發起空襲後,不厭其煩地反複宣揚“精確打擊”的效果,尤其是通過同時作用於人的視聽兩種感官最具有感染力的電視,不間斷地大量插播顯示高技術武器巨大威力的畫麵。為了進一步打擊堅強不屈的塞爾維亞人的神經,北約還頗具“紳士風度”地對許多次的空襲預先公告了時間、目標和方式。

為了直接配合對南聯盟的空襲作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嚴密監控本方各成員國的新聞傳播。盟軍總司令克拉克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要“采取更為嚴格的措施,防止作戰機密提前落入南聯盟之手”。作為北約新聞發言人的謝伊則明確表示向記者提供新聞信息並非己任,他的工作任務是說服公眾並“向米洛舍維奇表明北約的決心”。於是,主流媒體大多與政府配合。

對於普通民眾,去到何處了解真實的情況?看來,他們真的需要像約翰·巴裏和埃文·托馬斯這樣有膽識的記者拉開厚厚的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