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iRobot公司在網站上發出聲明,掃地機器人Roomba已經在全球賣出了300萬台,繼續創造著機器人商業史上的神話。

美國的達芬奇機器人係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以其“穩,準,狠”的刀法以及創口小,術後恢複好的效果讓眾多病人趨之若鶩。

除開外科手術機器人,針對老年人的醫護機器人以及針對中風患者的複健機器人的研究在各國也是展開得如火如荼,全球老齡化趨勢和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難關,智能化的護理機器人無疑是彌補護理人員不足的一根救命稻草。

機器人,已經表現為人形的機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這要感謝兩個條件的成熟:一是機器人在大規模生產上麵的駕輕就熟,尤其在生產機器人上。二是機器智慧的發展。人工智能在20世紀末經曆了長長的“冬天”,尤其是對腦計算的仿生(如神經網絡),在蟄伏了20年後隨著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新技術潮流的興起而重新複蘇,並且在充沛的計算能力支持下達到新的曆史高度。

IBM的計算機研究人員使用了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96台計算機,製造出了包含53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突觸的人造“大腦”。

亨利·馬克拉姆是人腦計劃(Blue Brain)的領軍人物。該計劃旨在通過超級計算機來“複製”人腦所有的活動,以及在其內部發生的各種反應。亨利·馬克拉姆稱,他正在構建的人類大腦模型將幫助我們對抗疾病,利用大腦模型,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基本的、真實的自我,從而更真實地了解周圍的事物,並更真實地認識世界。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今後20年《連線》會關注什麼問題時認為,它仍會談及對類似於可以自己寫文章的機器人的恐懼並且這個議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他說:“探究‘什麼才是人類獨有的智慧’將會成為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主要議題。但在此期間,我們也會見證普適計算的逐步完善:視覺、語音、手寫、眼動,所有表現出來的,對機器學習、更大存儲容量、更高的可靠性無止境的追求,基本不用什麼成本。”

“奇點”這個術語描述的是導致機器智能大爆炸的技術加速現象,它是由數學家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在1958年杜撰出來的。最近這個概念已經被未來主義者雷·庫茲韋爾普及,他明確地指出2045年將成為奇點年。

雷·庫茲韋爾說:“我們正迎來這樣一個時刻,電腦將變得智慧,不止是像人類一樣智慧,而是會遠遠超越人類。當這一刻來臨,人類——我們的身體、思維、文明都將會麵臨翻天覆地、無可扭轉的劇變。他認為這一刻不僅無法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而獲得‘永生’,計算機智能將取代人腦,永久改變人類的命運。”

全球腦

《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TED大會上向人們描述了未來5000天後的網絡世界。他認為網絡將是“一台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機器,是全球性的,它使用了世界5%的電力,卻永遠不會休息,從不停止,你不能將其關閉。這可以說是我們有史以來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

“我們最後不需要那麼多玩意帶在身上,隨時可以在隨地可見的任何類型的屏幕上去登錄進網絡,身份得到驗證,得到想要的信息,傳遞給想傳遞的人。而你想要享受的任何體驗,比如讀書、音樂、遊戲、電影,也會有越來越多豐富的終端給你無法區分真實和虛擬的感受。”這可能就是凱文·凱利所說的未來社會——One Machine。

凱利認為,互聯網的未來是個更加值得依賴的統一體(The One),更加可靠的“大機器”(One Machine)。隻有一個統一體,網絡就是它的操作係統,全世界所有的顯示器都將連為一體。手機、電腦、鞋、汽車,所有的東西都能實現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