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開發出的FuelBand腕帶,可以記錄和測量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蘋果CEO蒂姆·庫克就佩戴了這個腕帶,如今它已是眾多普通用戶的腕部裝飾。2013年1月的CES展會上,Basis Sciences展示了一款腕上設備,能夠監控用戶的心率和睡眠質量等信息。一款內置壓力墊的美式橄欖球頭盔,能夠監測運動員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受傷等。Verizon展示了一款專為消防人員設計的可穿戴無線計算機,可瀏覽一般圖像和紅外圖像。
可穿戴設備無法是否會成為主流,它都讓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技術,我們正邁向一個新世界,即技術與人們互動方式的多種可能。人們不僅僅是盯著屏幕,它會提出建議。例如,你該出去散步或購物了。
當某一天穀歌眼鏡遍布全球時,又一次吸引人們眼球的,也許是視網膜成像顯示的增強隱形眼鏡了。
一位研究人員說:“如果我們能將它設計得和傳統隱形眼鏡一樣舒適,人們便不會感覺自己佩戴了一種特殊的隱形眼鏡。並且由於采用了隱形眼鏡的設計,人們可以戴著它去任何地方。不用手,也不用架在你的耳朵上。說到底,這將是一種真正的‘無感’電子設備,在路上的人,可以在隻有他們能看見的顯示屏上瀏覽網頁。”
“聰明的”植物
美國西部的一片農田西部,這裏的植物葉麵上貼著一層比一張郵票還要輕薄的智能微芯片,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在2011年研製出來的,貼上這樣的微智能芯片,當植物需要水時,會向農戶的手機發送需求信息,獲得及時適量的灌溉。
樹之聲音(Tree Voice)“穿戴”於樹幹上,利用傳感器收集噪音、溫度、汙染度等數據指標,並發光及顯示標誌性圖像,將這些數據顯示給路人。人們隻要與它“聊”上幾句,就能對周邊的環境了如指掌。同時,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Tree Voice通過雲端連接起來,在Dashboard這一平台上分享彼此間的數據——既包括樹周邊的環境,也包括它們自身的狀態。
係統運行的平台Dashboard就像是大樹們的Facebook,在這個平台上,你可以聽取它的建議,決定晚上去哪裏鍛煉,甚至是哪兒的房子周邊環境更好,更值得購買。最終,可以想象,這些數據將在建設無害環境的智能化未來城市中發揮作用。
“人機合一”
2007年3月,來華訪問的互聯網之父溫頓·瑟夫被問到隨著未來芯片植入人腦,互聯網還會不會有邊界。瑟夫在肯定了這一問題後說,他的夫人聽力完全喪失,10年前在耳部嵌入了人工耳蝸,才得以部分恢複聽力。瑟夫希望能夠對人工耳蝸進行重新編程,使語音信息經過轉化後進入互聯網,而來自互聯網的信息也可以轉換成神經信號脈衝。這樣,瑟夫夫人就可以對著電腦熱烈地“交談”。
2013年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發明出一種可以修複視力的微型芯片,通過植入病人腦內,放置於眼球後方,幫助9名盲人成功恢複了視力。這個3毫米的芯片能夠讓1500萬患者恢複視覺功能,擺脫失明的困擾。
電影《阿凡達》中,科學家人工培育名為“阿凡達”的肉體替身,通過自己的意識對其進行“遠程控製”。伴隨對腦電波的數字化識別、傳輸、翻譯,似乎極為遙遠的電影場景已在現實中有了映射。
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猴子的大腦運動皮層植入兩個芯片,通過意念控製一隻機械手做不同的動作。雖然人腦的奧秘至今仍未被破解,“腦—機接口”目前還處在在單向識別上,電腦可以接受人的腦電波識別人的意識,但還不能將機器中的信息傳輸進入大腦,信息不能雙向流動,但“人機合一”的大膽設想正在走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