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施瓦茨是美國匹斯堡大學“意念控製機械臂”實驗項目負責人,自1988年以來,就一直參與腦電波意識控製方麵的研究。他帶領的團隊通過大腦的意識控製手術,在6位殘疾人身上成功實驗。其中一位癱瘓15年的肖伊爾曼·簡回憶芯片植入大腦的經曆,至今依然興奮:“剛開始隻是前後移動手臂,然後學著伸開和收緊手指,又慢慢能夠移動手腕。我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怎麼拿起東西,把它們從桌子的一邊移動到另一邊。剛開始一次要花3分鍾時間,幾個月之後,我每拿起一樣東西隻要花費不到10秒鍾了。所以就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而且基本上練習都會很快收到效果,我比前一天快了5秒鍾。這是很大的進步,我做得越來越好。喂自己吃東西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是我嚐試完成的第一項實際任務,這也是用這樣的機械手臂在自己家裏麵能夠完成的頭等實際任務。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我非常興奮,非常高興,也非常驕傲。在實驗之前,我以為我再也不能夠移動任何東西了。我可能就在自己的輪椅裏麵待一輩子,我也沒有什麼成就要去完成了。”
明尼蘇達州大學神經工程中心主任、神經生物學家賀斌向《互聯網時代》攝製組介紹:“國際科技界的腦機接口基本上有兩大類。一類是把芯片植入人腦,另一類是把裝置置於顱骨之上,是完全無創的,其目標是嚐試為癱瘓並非那麼嚴重的病人服務,讓他們控製計算機外部設備。通過檢測跟蹤腦電波信號,然後解碼信號來控製外部設備。你會看到,顱骨上有一頂帽子,很多神經活動,你將其解碼並發送信號來控製一係列活動,比如控製輪椅或電子郵件,或移動電腦鼠標,微控製直升機等。”
賀斌帶領的團隊現場演示了微控製直升飛機:“腦機接口是一個帶有傳感器的係統,我們檢測大腦是怎麼想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飛向左邊,你就要想象移動左手。如果你想要把直升飛機轉向右邊,你就得想象移動右手。如果你要上升,你就得想象兩隻手都動。因此,能檢測到此類特定模式想象,它們以可靠的方式被轉換為控製信號,控製直升飛機飛行。
更為驚人的實驗,是華盛頓大學首次實現的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控製。201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學通過互聯網發送其中一人腦中的“想法”,實現對另一人大腦及手部動作的控製。當時傳到網上的視頻顯示,計算機教授拉傑什·拉奧頭戴一頂連接腦電圖儀的帽子,盯著電腦遊戲屏幕,想象移動右手點擊鼠標,發出“開火”指令,向遊戲中的目標射擊。腦電圖儀捕捉到“開火”的腦電波信號後,將其通過互聯網傳給位於另一實驗室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安德烈亞·斯托科。斯托科頭上戴有一個名為經顱磁刺激線圈的裝置,該設備刺激他左腦皮層,從而指揮他的右手做出動作。斯托科在未看到電腦屏幕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移動右手食指,按下麵前鍵盤的空格鍵“開火”,將遊戲目標擊中,整個過程基本同步完成。斯托科描述稱,右手“不自覺”地移動,感覺像是“神經痙攣”。
通過想法控製別人的活動,聽起來好像科幻電影。斯托科解釋試驗中所用的隻是易被腦電圖儀識別的簡單腦電波信號,而不是人類真正複雜的思想,目前不會讓任何人擁有控製別人行動的能力。
人工智能與奇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