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我想在5年或10年之後我們不會講‘數字化的一代’或者‘互聯網一代’了,我們會講‘大數據的一代’。當他們麵對一個決定卻沒有任何參數時,他們會不知所措。那將會與現在的情況相反,現在我們經常要在沒有足夠數據參數的情況下決定。”

人類第一位不會呼吸的明星,叫做初音未來。她在東京新木場的慶生會上首次露麵,就被盛情地邀往全世界的大舞台。2012年3月8日,踩著洛杉磯、新加坡、香港萬眾歡呼的波濤,她來到了上海大舞台。這個虛擬的,劃時代的演出者,會隨著人類總是淺薄的新鮮感的衰落而星光暗淡嗎?

當所有表演者、藝術家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都被大數據整合,成為這個永遠16歲的少女成長的營養,還有怎樣的自然人能與這看得見的虛幻比試高低呢?

一位風趣的英國人,通過植入在他身體的芯片,控製著他身後的台燈。嬉笑間,這個男子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實現自我進化的個體。

凱文·沃裏克,英國雷丁大學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生物製藥工程。

1998年,凱文·沃裏克在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將一枚矽芯片植入了他左臂的神經係統中。沃裏克因此獲得了“世界第一電子人”的稱號。

凱文·沃裏克說:“我把這個芯片植入到我的手臂裏,有了它,當我在屋子裏走動的時候,電腦會為我打開大門,調節燈光。當我走到門前的時候,甚至會說你好!”

不夠成熟的技術,使沃裏克的電子人身份僅僅維持了三個月,但這三個月成了沃裏克花甲人生難忘的體驗。

“當芯片被取出之後,好多天我都覺得特別失落,好像很親的親戚剛過世。突然間,我進入大樓的時候,大樓不會向我打招呼了。我變回為一個平常的人、枯燥的人。那種感覺太糟了。”凱文·沃裏克說。

4年後,沃裏克進行了更大膽的實驗,不僅再次在手臂中植入更先進的芯片,還將另一枚芯片植入妻子的手臂中。希望通過植入體內的芯片,實現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連接。

凱文·沃裏克回憶說:“實驗中,我的妻子握緊拳頭的時候,我的大腦會接受到電波。我們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神經係統間的交流。但是這表明未來有各種可能性,僅是通過語言,那太貧乏了,同時也有思想、圖像、感覺、情感的交流。未來交流的各種可能性都振奮人心。”

這次試驗,讓沃裏克的妻子體會到了與丈夫間難以言表的奇妙體驗。不過作為妻子,卻對億萬人植入芯片後所麵臨的倫理問題,產生了特別的擔憂。

凱文·沃裏克說:“可以想象,性行為可以讓人變得親密,而將神經係統連起來就更加親密了,這不常見。因此,我們有了這段親密的接觸,她很享受。但是現在她很擔心我會繼續此類實驗,相連的不僅僅是神經係統,我還想將大腦和別人的大腦連接。她覺得有些風險。我不確定她還想不想繼續(實驗)。她有些擔心,如果我和一個年輕貌美比如從中國來的女子聯係在一起,我的妻子會非常憤怒。”

在沃裏克成為首個電子人14年後,這項技術被運用於普通人。與14年前相比,芯片與人體結合的部位,從手臂邁向了大腦。

2012年2月10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的手術室裏,外科醫生將一塊芯片成功地植入一位已經癱瘓15年的女士的大腦中。這一史無前例的植入,幫助已經永久喪失行動能力的肖伊爾曼·簡,再次獲得支配手臂的能力。

肖伊爾曼·簡說:“我不需要思考說應該把手臂向前移動到左邊,我就直接去拿那個東西就行。實驗室裏麵的所有人都在鼓掌。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吃巧克力,而那一小口簡直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巧克力了。”

今天,人腦與電子設備和網絡結合的實驗在世界各地的各大高校與企業的實驗室裏進行著,一些科學家探索通過無創的方式來實現人腦與電子設備的結合。

在美國,科學家們正在通過頭戴式的腦電波識別係統完成用意念控製飛行器的實驗。

在中國,意識操控技術被運用於控製人形機器人。這裏的蹣跚,透露出人與機器共生時代清晰的麵容。

2011年2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風行了半個世紀的電視競賽節目《危險邊緣》,因為一場人與機器的智力競賽,來到了全美收視率前排。掛在競賽台中央的沃森,是人類超級計算機50強的第49名,它最終戰勝的兩位人類對手,一位是全美相關競賽連勝紀錄的保持者,一位是最高獎金的保持者。沃森通向勝利的搶答,包含了機器與思想和意識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