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有一台時鍾,是一項試圖觸摸萬年以後歲月的人類工程。

這一偉大的企圖,出自傑出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希利斯,29歲時,他曾是世界運算速度最快計算機的設計師。與希利斯用特種金屬一起鑄造永恒的熱心人,有《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有影響喬布斯等一代人的《全球目錄》刊物的創始人斯圖爾特·伯蘭特,有亞馬遜的創建者傑夫·貝佐斯……

這台準備跨越萬年的時鍾,在美國內華達州擁有了一塊7萬多平方米的棲身之地,已經耗費36萬美元,並手握4200萬美元的預算,耗時30年,如何不受幹擾永不停息地連續行走1萬年,仍然在執著的研究試驗中。不過,著名英國音樂家布萊恩·伊諾,已經為它提供了一個確定的名稱:漫長當下。

後人用岩石和金屬雕塑的,是人類史上描繪未來的傑出奇跡:儒勒·凡爾納。

《海底兩萬裏》《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至今依然是幾乎所有語言的人類後人閱讀的經典。被譽為全球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以他的想象力,指引了人類的未來。人類第一艘遠航潛艇的發明人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中宣稱:“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無線電發明者馬可尼、第一次飛落南極的海軍上將伯德,在談到他們的人生成就時,都將凡爾納視為他們思想的導師。

人類努力觸摸未來的曆史,與人類的曆史一樣漫長。即便站在人類萬年設想未來的巔峰,生活在19世紀法國的凡爾納,也隻能停留在文學的浪漫與不確定之中。

凡爾納故去60年,人類確定預見的新時代到來了。

坐落在美國矽穀的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的12號展區,有一個特別的展位,不同於慣常的發明與特別的產品,這個無法直觀卻滲入整個人類生活的展品,實際上是一個觀念或一個判斷。它叫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首次發表在1965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時年36歲的戈登·摩爾預言了人類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節奏和生活節奏,不久後他便成為實踐自己預期的領導性公司——英特爾的創始人。

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對摩爾定律的解釋是:“它是指半導體芯片單位麵積上的半導體數字,每隔兩年會翻一倍,這是一個基本觀念。比如說最早的時候,一個芯片上麵最多才4個半導體,那麼過2年又會變成8個,再過2年又會變成16個,就是每隔兩年都翻一倍。”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以太網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對摩爾定律的評價是:“定律的作用就是設定發展路線,這非常重要。它指出方向,同時量化發展,為人們設定了發展路線圖。人們跟隨它,最終會變成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

有一片已經被曆史供奉起來的人工矽片,寬3毫米,長4毫米,上麵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誕生於1971年。踩著摩爾定律的鼓點,它的後代們已經呈現了人類經驗難以理解的新世界。在相同麵積的矽片上,可以駐紮數億個晶體管的浩蕩隊伍;在相同麵積的芯片上,所能儲存的字節已經是當初的30億倍。

在1968年,一美元可以買一個晶體管,而如今,一美元可以買千萬個。信息儲存成本和計算成本,在人們的通常消費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感歎說:“當我年輕的時候,一個矽片上隻有一個傳感器,但是現在有幾億個。這就是技術如何掌控星球的。”

“摩爾定律的理念還被應用到了其他類似技術上,如磁盤存儲器,磁盤上的字節數每隔幾年便翻一番,其增長速度與微處理器的增長速度一致,因此摩爾定律不僅僅是物理學上的,它還推動了矽穀以外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創新。”美國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研究員戴維斯說。

在摩爾定律作用的時代,人們推想未來變得如此自信、確定和具體。

2002年上映的電影《少數派報告》,是由斯皮爾伯格導演執導的科幻電影,它猜想了2054年華盛頓警察局裏匪夷所思的故事。作為影片的技術顧問,約翰·昂德科夫勒為影片設計了手勢性的人機交互界麵。

他說:“我最大的任務是開發新的用戶界麵,也就是湯姆·克魯斯、尼爾·麥克唐納和科林·法瑞爾在警察局那段戲裏用到的手勢用戶界麵。所以關鍵在於,我設計這些虛擬技術時就像是在設計真實技術一樣。”

就職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約翰·昂德科夫勒,不滿足於對未來的幻想,他創辦了一家公司,親手將電影中虛構的場景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