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問:“這是米開朗基羅畫在西斯廷小禮拜堂裏的一個壁畫,它描繪了被救贖的人和被詛咒的人。”
沃森理解了這些描繪,正確地回答出這幅名作的名稱:“最後的審判。”
主持人又說:“米洛拉德·查維奇幾乎破壞了這個人的完美2008奧運,僅僅輸給這個人百分之一秒。”
沃森懂得這裏的風趣和幽默,正確地給出了這個在北京創造奇跡的美國男子的名字:“沃森·菲爾普斯。”
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華裔科學家吳恩達,與穀歌合作構建了一個由1000台電腦組成、含有16000顆處理器、多達10億個連接的全球最大的電子模擬神經網絡,在向這個人工神經網絡展示了來自視頻網站上隨機選取的1000萬段視頻後,在沒有外界指令的環境下,這個人工神經網絡竟然自主學會了識別貓的麵孔,甚至還能認出人的臉和身體。機器的這種自我學習能力,被視為越來越接近人類思維方式。
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嚐試,為機器人建立他們的網絡,在這個已經運行的數據庫中,機器人可以下載互聯網上的信息,自主學習和更新自身的知識,並執行更多樣化的任務。
盡管計算機和網絡模仿人腦的進程未必能說已經獲得了突破口,但這裏產生的必將驚天動地的聯想,已經鼓舞人類社會采取不同尋常的行動。
2013年1月,歐盟委員會作出決定,將“人腦計劃”升級為歐洲科學研究的旗艦計劃,並投入50億美元,推動這艘旗艦起航。
3個月後,白宮正式公布,將撥款30億美元支持腦科學研究計劃,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製、繪製腦活動全圖。
“這個項目將會給很多領域帶來益處,現在甚至都無法想象,比如機器人、類似人腦的計算機、互聯網、數據傳輸、移動技術、大數據分析。我認為,最終我們需要更多類似人腦的計算機,來應對未來一二十年巨大的技術挑戰。”歐洲人腦計劃負責人亨利·馬克拉姆如是說。
在矽穀的美國宇航局艾姆士研究中心,有一所一出生就聲名顯赫的大學——“奇點大學”。它的名字,來源於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關於“奇點年”的預言。他認為,伴隨生物基因、納米、機器人技術幾何級的加速度發展,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機器的關係。人類也將改變對生命形式的理解,會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人類將在與機器的共生共存中,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說:“我們正在做的這個互聯網,這個‘技術元素’要比我們自己大得多,超過我們的理解範圍。但我們製造得實在是太精密了,以至於我們根本不了解它是如何運轉的,盡管它(互聯網)會正常運作,但了解它會超出人類的理解範圍,我覺得人們可能就更謙卑了。”
關於“奇點”的論點至今眾說紛紜,許多科學家依然對人類大腦的複雜性抱有信心,但在另一個新時代的概念——“地球腦”麵前,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那個網羅人類、網羅地球的唯一大腦,近在眼前。
“人的大腦實際上是一個網絡。這是神經元非常簡單的部分,每個神經元實際上都有點愚蠢,但是我們可以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智能就這樣形成了。”丹尼爾·希利斯說。他的觀點是:“這是由於互聯網連接才出現的屬性。同樣地,一個單獨的微處理器是愚蠢的,但當你將其連入網絡時,就像互聯網一樣,你就會擁有潛力,會出現某種新興智能,有點像是世界大腦。我不知道是否像人類的意識一樣,但是會有某種新出現的行為,這對我們來說很難想象。”
“互聯網就像一個神經係統,身體的某一細胞可以立即感知周圍細胞的情況。全球腦確實存在,並非一個大腦,而是一個龐大的人類與機器的連接體。”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如是說。
凱文·凱利斷言:“互聯網時代會把我們連接在一起,然後,再把我們與機器進行連接。我們和機器才是真正強大的結合體。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意義所在。”
那個地球腦是怎樣的大腦呢?全球所有的計算機,所有的存儲器,包括所有的人,都將被連為一體。這個無所不包的連接體,隨時被每個人驅使,隨時呼應每一個人。因此,每個人將擁有一切,每個人同時又微不足道。在這裏,獨立的機器和獨立的人都不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