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因美國擔心自己的重要信息會泄露,剛剛連通的專線,在幾天後被切斷了。直到1994年4月,中國正式實現全功能接入Internet,這條專線才實現了Internet的全線連通。

當美國的科學家來到北京為人家講授互聯網時,即使是最淵博的科學家,也對這個全新技術一頭霧水。

許榕生說:“美國人當時給我們介紹,互聯網必須要有路由器,美國人的口音路由器念成router(發音)。這個router當時很多人還不懂這個意思,然後一查字典上也沒有解釋那麼清楚,但是他從原理上講,關鍵是中國當時沒有這個路由器。”

如今保存在電信博物館的當時價值3000美元的Cisco3000路由器,是那時高能所向美國思科公司定購的,這是思科公司的第一個中國用戶。就是通過這台路由器,1994年3月2日,中美之間第一條專線架接成功。當時專線的速度在今天聽起來令人感歎,每秒傳輸數據64K,但這在當時已經令科學家們非常興奮了。

如今一個普通小區的用戶,帶寬也要在幾兆甚至幾十兆。當時這條隻有百分之一甚至更少的64K專線,成為近千名中國科學家那段時期通向全球信息海洋的唯一通路。

俄羅斯的互聯網

追尋互聯網的起源,我們無法回避冷戰時期的世界另一極——蘇聯,正是1957年“史伯尼克”的發射,使美國人的恐懼和擔心最終演化成一次影響全人類的科技革命。

具有容納和共享天性的互聯網,並沒有停止向全球任何一個可能地帶延伸的意圖。

1990年,蘇聯成立格拉斯耐特公司,該公司為教師、法律工作者、生態學家和一些非正式組織成員等50多人提供資金,為他們舉辦電話主題會議,幫助他們從網絡上獲益,這可視為蘇聯使用互聯網技術的開始。後來,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創辦了列爾科姆和傑莫斯兩個專門提供網絡服務的商業公司,蘇聯互聯網蹣跚起步,但僅局限於國內機構間的通信網絡嚐試。

一年後的1991年8月,蘇聯解體。處於緊急狀態之中,許多報紙、廣播、電視受到控製甚至被迫停刊或停播,這時網絡充分顯示了在傳播信息上的優勢,民眾借助網絡看到坦克駛入莫斯科街頭的場景。

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是全球互聯網開辟疆土最快的十年,但經濟處於休克狀態的俄羅斯,互聯網發展速度卻相對緩慢。

1993年國際科學基金會在俄羅斯推行一項電信交流計劃,這個計劃的投資者是世界著名金融家喬治·索羅斯,他的介入推動了萬維網技術在俄羅斯的普及應用。1993年年末,俄羅斯國家網正式與國際互聯網相聯。

曆史彙聚一個卓越民族的能量,不可能因為間斷性的曲折而消失。1999年12月1日,剛剛成立的俄羅斯互聯網協會對世界宣布:要使俄羅斯互聯網合乎俄羅斯作為世界文化大國的地位,使互聯網成為俄羅斯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也是在那年的12月,初掌政權的普京在莫斯科與20位互聯網企業家座談時,表示不會幹涉互聯網的自由。

普京曾說過:“俄羅斯領土確實很大,但是沒有一寸是多餘的。”而兩百多年前,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曾豪情萬丈:“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俄羅斯人近乎天生的大國情懷,使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是無足輕重的部分。

在過去的12年之間,因為人口冬天,俄羅斯總人口從1億9千萬跌落到1億4千萬,但這其中超過一半——8000萬成了互聯網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