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推想與現實融為一體的年代,所有的競爭者都不同尋常地抬起頭來。
斯蒂夫·布朗,從1985年進入英特爾公司開始,擔任過工程師、產品規劃師,以及市場經理,現在,他榮居英特爾總部的新職位:首席未來學家。他說:“因為我們必須要想象人類在7年、10年甚至15年以後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這樣我們就能規劃接下來生產什麼產品。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很久以後的變化,確保15年後我們能為人類生產出很棒的產品。”
過去,對未來的打量屬於全球範圍內特定的機構和有限的人群,今天,未來學家,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必需的崗位;過去,對未來的判斷是浪漫、是暢想、是大概;而今天,未來是真切、是具體、是行為。人們對今天的掌控,已經越來越多地取決於對未來的把握。
斯蒂夫·布朗舉例說:“車的前燈,120年來都是一成不變的,就是一束光,來自車的前方。但是如果把前燈變得智能呢?它不僅僅是一個燈,而是智能的放映機和照相機。在雨中駕駛時,你可以用高速照相機和計算機觀察雨滴,算出它們滴落的位置。你就能在雨夜暢行無阻了。這真的很神奇,它讓車前燈變得智能。想象這個例子,再想想生活中每個物體,如果它不是智能的,沒有聯網,你能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是一名未來學家,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
就普通人而言,哪些事物能夠與互聯網連接,獲得期待的智能,還是我們暢想的空間。但在英特爾未來學家布朗那裏,需要他思考的,是哪些事物將無法與互聯網連接。
未來,不能聯網將成為獨特,而連接則成為普遍。
二
有一座初具規模的城市,是因為互聯網,也為了互聯網誕生的。這座南望中國渤海的人工新城,由美國人投資,幾乎憑空出現在韓國首都首爾60公裏外的大海邊。這座自譽為智能的未來之城、樣板之城,擁有6.5萬套住房,入住人口預計達到50萬。
韓國鬆島新城境外投資部副總裁斯科特·薩默斯的理解是:“城市設計中的因特網特點真的是被掩藏起來了,用肉眼無法看到。因特網是發展中的水管,是發展的脊骨。”
在這座還沒有竣工的城市裏,公共設施大都實現了所謂的智能化。
在這裏,鑰匙的概念消失了,所有的房間都不會記錯它主人的音容笑貌;在這裏,你的習慣就是你咖啡壺的習慣、麵包機的習慣、窗簾的習慣、音箱的習慣。在外觀上,這座城還是我們熟悉的城,這座樓還是我們熟悉的樓,一旦你深入其中,一切都會超越你的經驗。
思科公司的工程師通過電話,將照明等設施進行遠程控製。像這樣關燈開燈,所有的設施都可以用電話控製。
在這座城市裏,人的成長環境,依托於這座城,但不局限於這座城。小學、中學的孩子們,他們的同學,可能就是一牆之隔的鄰居,但更多的會是隔洋相望的異鄉同伴。在這個課堂上,老師和數量更多的同學都在美國南加州。除了牽手和擁抱,遠隔6000公裏,美國和韓國的孩子們,體驗著同一份沉思和同一份歡樂。
IBM智慧城市項目主管邁克爾·迪克森說:“因特網是所有項目的核心。就像公路是公共交通的中心一樣。因特網和水資源、天然氣、電力一樣重要,它構成了城市的架構,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改變了政府提供服務的方式,改變了商業運轉的方式。”
這座立體的將自己放在網上的城市,自信地宣稱,作為新生的國際貿易、國際商務中心,將與世界上2/3的人發生密切的關係。這份不亞於紐約城的雄心,是網絡對人和物最徹底的連接所提供的。
韓國的鬆島新城,不過是人類嚐試重構未來智能生活的一個縮影。老城市的智能化改造,全新智能城市的構想和設計,這已經是許多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2013年10月24日,第三屆“智能城市周”展會在日本神奈川縣太平洋橫濱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上出現的各種新型智能設備,描繪著一個個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場景。
有一款指甲蓋大小的微型電腦,是剛剛發布的,它擁有的計算能量,足以承擔將一顆衛星送上軌道的重任。而在一年前,比沙礫還小的微型芯片在美國帕羅奧拓研究中心研發成功。微型化的計算設備,開始爬上我們的身體,或者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眼鏡、手表、手環、戒指、服裝、鞋襪等眾多可穿戴設備開始重新武裝我們,微型芯片會植入我們的皮膚,會流進我們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