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塗鴉者

10年前,法國街頭藝術家JR還是個拿著噴漆罐到處塗鴉的文藝小青年,當他在巴黎地鐵站裏撿到一個相機後,他開始迷上攝影並稱自己為一個“相片塗鴉者”(photograffeur)。那時互聯網才剛興起,他正好趕上了這個時代——出現了全新的交換信息的方式,每個人都能獨立地表達自己。

在過去5年裏,JR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西、肯尼亞、柬埔寨、塞拉利昂,甚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這些城市貧民窟的最顯著位置粘貼巨幅黑白照片。很快,他的作品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世界聞名。

現在,在布魯克林2.5萬平方英尺的工作室裏,JR正忙於他3年前在互聯網啟動的一個向全世界征集照片的項目,召集全球15萬名攝影師共同參與,在世界被人忽視的角落——或許是曼哈頓的辦公室窗戶,或許是愛爾蘭某個社區,或許是上海即將拆遷的棚戶區,或許是巴勒斯坦的貧民窟,或許是伯利恒的猶太人定居地點,張貼攝影者的照片。

JR說:“我隻是出於自己的愛好,希望把藝術帶到那些看似不太可能的地方,我喜歡這樣的時刻。我選擇了街道,它隨時隨地都提供著我表現自我的場所。所以,還有什麼必要在畫廊裏辦展覽呢?”

這個項目,將會讓“把城市空間當畫布,讓街道成為天然畫廊”的“藝術”走進人們的視線,這將是全球眾多的攝影者共同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畫廊。

對此,廈門大學中文係的教授黃鳴奮評價說:“傳統的藝術受到封閉型藝術觀念的製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對它們進行再加工受到道德乃至於法律的種種限製。互聯網通過網絡工具藝術化與藝術功能網絡化的雙向運動,將藝術產業的立足點由封閉型產品轉移到開放型產品。”

200元戒指換小學

2012年2月1日,21歲的貴州民族學院大三學生楊艾菁,在自己的微博上說出了一個美好的願望,想用一對價值200元的戒指,為貴州山區的孩子換一棟教學樓。“希望朋友們能幫忙宣傳和參與交換,把它變成我們大家共同的夢想,並一起實現它!”這個童話般的願望真的能實現嗎?

微博發出短短幾個小時,就被網友轉發了上千次。2月5日,第一次交換,烏魯木齊網友“劉堂堂”拿一塊價值3000元的和田玉換走了戒指。2月中旬,上海網友趙藝寧用一枚價值萬餘元的鑽戒,換走和田玉。同時,一位影視演員發信願意捐贈一枚鑽戒。2月23日,上海一位網友“私信”楊艾菁,願出資30萬元幫建一棟教學樓。但同時,要求楊艾菁“回答”幾個問題:當地政府會不會支持?學校教師能否獲得配備?施工過程中如何監督?愛心款項如何支付和管理?

一切是那麼自然順暢,一切卻又是那麼措手不及。這時,網友貴州省納雍縣昆寨鄉黨委書記通過微博聯係到楊艾菁,邀請她到昆寨考察。在昆寨的3天,讓從沒離開過城市的楊艾菁印象深刻。“有一個叫小敏的女孩,我到她家去,她把所有的凳子都搬出來讓我挑著坐。”楊艾菁說,“孩子的眼睛是那麼清澈。”在所有問題得到當地教育部門承諾之後,校址定在了昆寨鄉一類貧困村夾岩村。

2月29日,上海神秘網友彙來第一筆10萬元建校款,此時距楊艾菁發出第一篇微博僅過去29天。現在,這所名為“夢想小學”的教學樓,已經開學兩年。

聲音:

我認為,互聯網確實讓任何地方、任何人變得具有創造力,為諸如開發新的工具、思考未來做出貢獻等方麵更容易,因此,我希望中國網友也能夠受到鼓舞來利用這樣的機會,現在人們很容易地,不管他們住在哪兒,城市也好、鄉村也好,他們都能提出更好的想法,積累受眾、積累支持,讓其他人參與進來,讓他們意識到這些觀點。我認為,這是以前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