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士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善於失敗的人”。那這一次他會成功嗎?“因為不知道如何在網絡上管理一個巨大的社區,因此我們隻是以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開始的。我雇用了哲學領域的人來管理它,他組織了一個每個條目由7個階段組成的過程。參與這個過程很難,也讓人們感到很吃驚,太複雜了。因此,它以失敗告終……”18個月的努力和25萬美元的投資隻換來12個詞條。

但這並沒有泯滅威爾士的意誌,“當時真的沒什麼選擇。我們工作了很長時間,但成就卻很少,我必須離開工作幾周時間,因為那個時候我女兒出世了,而且她出世的時候病得很厲害。當我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決定再次嚐試讓其運作起來,我確實嚐試了一些極端的東西。我發現維基編輯軟件非常有趣,於是我決定嚐試。”

維基軟件終於被吉米·威爾士重新發掘出來,一個以“維基百科”(Wikipedia)命名的新網絡百科全書——wikipedia.com——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線。

維基百科不僅僅彙聚了超越任何組織提供的可能提供的智慧和熱情,而且,在一定存在的錯誤、缺陷甚至惡作劇麵前,它具有自我修正的頑強能力。2010年對非權威性的作者和任意編輯的程序抱有懷疑的《自然》雜誌,專門就維基百科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正確性進行了一項調查,然而結果顯示二者的錯誤率幾乎相差無幾。

“這是一個真正的人們相互認識並且很在乎各自名譽的社區。網站上除了‘民主’之外,在出現故意歪曲事實甚至捏造的內容後很多誌願者會迅速進行幹預。維基百科的編纂過程中體現了潛藏在人類整體時代格局中的公共品質,對於普遍知識的向善之心。”威爾士對此充滿自信。

在維基百科的網頁上,每個詞條的編輯都留有記錄,這些編輯全部都是誌願者,來自全球各地,不同年齡、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但在維基百科巨大知識庫裏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維基百科人”,簡稱“維客(Wikipedians)”。

現任果殼網負責技術平台的搭建和維護主管的苑明理,每天要乘坐一小時的早班高峰的地鐵去公司上班。少言寡語低調的他在擁擠的上班族人群中很容易被忽略,然而他是第一個將維基百科介紹到中國大陸的人,也是中文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78名管理員中的一名。

2005年,苑明理還是一位北大數學係研二的學生,在查詢資料時與維基百科不期而遇。“查詢的鏈接總是將我帶到一個看上去很樸實的網站,我發現它叫Wikipedia,我很興奮地把這個發現告訴我的舍友,但沒有引起他們多大興趣。後來我就致力於把它翻譯成中文,當時有一段時間我非常癡迷於這件事。”

在網上沒有哪個人是孤獨的,誌趣相投的人必定會相遇和聚合。苑明理認識了很多與他有著同樣興趣的人,大家相互交流紛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使中文維基有了最初的頁麵,並通過投票采用了苑明理為Wikipedia的中文譯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稱呼的“維基”。

到2009年,中文維基百科有84名誌願者,他們之中,28名來自中國大陸地區、20名來自台灣地區、18名來自香港地區、4名來自澳門地區,還有9名來自美國、5名來自加拿大。

“編輯工作的時候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非常有成就感。”這是苑明理樂意當維客的原因。

“維基”這個以立體拚圖組成的球體是維基百科的標誌,是由15種不同語言中最接近“維基”第一個字母“w”的字符組成的。截至2012年12月,維基百科總共有285種各自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為流行的網絡工具書。僅僅英文維基百科就有4601974個條目,近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