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普利策新聞獎莊嚴的頒獎式依舊在哥倫比亞大學紀念堂舉行。獲獎的名單中,美國國內新聞報道獎的獲獎者InsideClimate News為網絡媒體。從2010年開始,網絡媒體的身影開始連續出現在新聞專業的最高殿堂,普利策獎走進了網絡時代新的曆史。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數字化之路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是一部曆經245年的巨著,一共32卷,包含逾98000個詞條,65000多篇文章,約4000萬字,涵蓋50萬個主題,32640頁,重58.5公斤,是人類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精英高端智慧最集中的全球性權威讀物。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美洲土地上落地生根的百年時間裏,先後應邀參與這項人類知識工程的作者,幾乎就是一個全人類智慧精英的歲月編年史,這裏的名字永遠是耀眼的:湯瑪斯·亨利·赫胥黎、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阿爾加儂·查爾斯·斯溫伯恩、彼得·克魯泡特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瑪利亞·居裏、列昂·托洛茨基、哈利·胡迪尼、喬治·蕭伯納、貝特朗·羅素,等等。在1901~1982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4的人成為這套叢書的撰稿人。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互聯網把知識的獲取從書架拉到了鼠標上。為此,這部百年知識寶典也不得不開始數字化之路。1999年10月20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部數字化上網,供人們免費查詢、下載。
2013年3月13日清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宣布,曆經了245年漫長歲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紙質版不再繼續發行。為紀念印刷版本的“光榮退役”,《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站自2012年3月13日起提供免費瀏覽一周。
2013年10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站宣布,向普通讀者征求詞條的編輯意見。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總裁喬治·考茨說:“現在我們有自己的網頁,在網頁上,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可以刪除,探討,然後提交。同時,編輯們能看到讀者提交的意見,經過專家審核,就可以修訂。現在我們和讀者的合作采取了負責任的編輯,所以這不僅僅是維基,這是相互之間負責任的合作。我認為大不列顛百科的創辦者看到這個現象也會很興奮,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傳播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如此多的人看到我們傳播的知識。如果這樣的話,我想他們會說,所有的設備允許上百萬的使用者能夠進入到我們的網站獲取知識,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這些技術非常令人吃驚。我們的使命在245年前就已經開始,在接下來的245年裏,我們仍要繼續。”
維基百科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網站收費,讓一個青年人看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新曙光,這個青年人叫吉米·威爾士。少年時就愛讀百科全書的吉米,決定建立一個真正“開放、免費”的網絡百科全書。於是最早的網絡百科全書Nupedia上線。他決定用網絡彙聚知識精英,建立一個“開放、免費”的網絡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