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菲厄斯·賓厄姆是創新中心的聯合創始人,他認為,創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其中一個秘訣是影響力,“我們利用了互聯網的影響力,我們有能力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才。30萬隻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是我們注冊社區的成員,但是如果考慮我們的覆蓋麵,幾乎可以接觸到1200萬人才。讓創新中心取得這樣成就的正是這1200萬人才。”
2013年11月7日,創新中心發布了當天的第200個挑戰項目。“我們總共已經發布了1700到1800個挑戰項目,每兩天至少發布一次。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價值數百萬、數億美元,甚至於我們都沒法計算了。問題解決後,這個循環並沒有結束。效益就是我們展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媒體變革
在互聯網誕生近50年後,有近500年曆史的傳媒業已經普遍開始了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之路。
在美國,1987年美國矽穀的《聖何塞水星報》(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首次將該報的內容送入初創階段的因特網,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基於Internet的電子報紙,開啟了網絡媒體的新紀元。目前美國60%的期刊推出在線期刊,並逐步把重點由紙麵轉向網頁。而在1995年CNN的帶動下,各大廣播公司電視台也開始了網絡化之路,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加利認為:“紙質報紙可能在30年內消失。這是一場革命,它無關對或者錯。多個研究結果顯示,它們(紙質報紙)將於2040年消失。在美國,它們將於2017年消失。”同時,公民記者的報道將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
2008年,《紐約客》上刊登了一篇題目叫《絕版:美國報紙的生與死》的封麵文章,讓傳統媒體對前途更加心灰意冷。漫畫上這個置報紙於絕境的女士是網絡報紙《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阿麗安娜·赫芬頓。
但赫芬頓不認為自己是置報紙於絕境的人,她說傳統報紙的方式需要變革。要喚起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並從中發掘出內容鮮活、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
2005年問世的《赫芬頓郵報》是美國最大的網絡報紙,在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眾多報紙中一路所向披靡。僅僅3年時間,便以925萬的訪問量,遠遠超過《華盛頓郵報》網站;2011年6月,《赫芬頓郵報》又以3500萬的訪問量超過了有150年曆史、擁有1100名記者隊伍的權威報紙《紐約時報》的網站;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要達到8000萬的訪問量,超越CNN。
這份在網絡上流行的報紙,擁有186名正式雇員、3000名免費博主、12000名公民記者、每個月200萬條投稿量。這些數字顯示著,傳統媒體的對手,不是《赫芬頓郵報》,而是千萬名公民記者。
在談到重新認識媒介的價值時,克萊·舍基說:“在互聯網社會,媒體已成為社會的連接組織。媒體就是你如何知道朋友的生日聚會在何時何地舉行;媒體就是你如何了解紐約在發生什麼,基地組織的領導者是誰,中國的茶葉價格是多少;媒體就是你如何知道同事給孩子起了什麼名字;媒體就是你如何知道你下個會議在哪裏開;媒體就是你如何知道10米之外發生了什麼事情。過去,媒體往往是由專業人士創造,供業餘人士消費的東西;互聯網時代,任何人都是媒體,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表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