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全球新聞總裁彼得·霍羅克斯說:“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改變我們自身的結構,來回應觀眾提供的信息和內容。”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客座教授西格·吉斯勒則說:“今天的(新聞)工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每一個新聞組織都在努力發展受眾參與。機遇就是,有更多的工具,更多講述事件的工具,更多接觸受眾的工具,數百萬眼球,數百萬思維都參與其中。”

所有人的命運都不同了,所有普通與不凡之間的環節都簡化了,所有向往與實現之間的可能性都擴張了。

賈斯汀·比伯,20歲,加拿大著名歌手,13歲時因為在YouTube上傳了歌曲被發掘而走紅。

宋浩俊,韓國媒介藝術家,依靠互聯網和社交平台,自己製造出迷你衛星。

路易莎·魏斯,34歲,德國編輯,創建美食博客“星期三大廚”,成為全球點擊率最高的網上美食家。

楊艾菁,21歲,中國貴州民族大學學生,通過新浪微博,用200元戒指交換的夢想小學開學兩年。

傑克·托馬斯·安佐卡,17歲,美國少年科學家,借助互聯網發明檢測胰腺癌的新方法,獲得戈登·摩爾獎。

夏威夷島的小男孩安傑洛與3400公裏之外的大陸不再遙遠,YouTube視頻平台讓他的舞姿旋轉在千人眼前。

大學二年級的女孩王卯卯,因為曾經癡迷於塗鴉與網絡遊戲,讓她因此隨手勾勒的兔斯基成為億萬人表達智能時代情感的語言符號。

“網絡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平台,當你擁有了很多的準備,或者說我已經努力了很久,這個時候劃亮一根火柴,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萬事俱備的。”王卯卯說。

知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的經曆是:“其實我最初寫的時候就是興趣愛好,也沒想過要怎麼樣,隻是一個樂趣。寫了11部書,幾百倍的閱讀者的增幅。”

北京城裏的唐家三少,越過了編輯、出版、發行的所有環節,一步邁到了喜歡他的讀者麵前。他雖就讀法律專業卻喜歡網絡寫作,如今,在網絡上擁有上千萬穩定的讀者,收益高達三千多萬,在中國作家中名列前茅。

“互聯網讓創新更容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派蒂·梅斯說,“讓任何地方任何人變得更具有創造力,為諸如開發新工具、思考未來等方麵做出貢獻。”

美國奧萊利傳媒首席執行官蒂姆·奧萊利說:“我們在建造一台非凡的引擎,它將助推我們利用大眾信息並將之化為人類新生的能力。”

舞台,不再是時代廣場,不再是悉尼歌劇院,不再隻屬於攀爬過重重階梯艱難站立其中的少數人。每一份才華,每一點智慧,每一個心願,在世界麵前自由地綻放。每一個人手掌上運行的無限的網絡空間,比過去任何輝煌的舞台寬闊千百倍。

艾瑞克,生長在內華達一個農業小鎮的音樂學院學生,他描繪不得誌的年輕歲月是沒有色彩的,直到18歲那年他參加了一次合唱。

他說:“他們打開了樂譜,指揮舉起了指揮棒,轟隆一聲,在此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突然所有的事物有了顏色。這是我人生中,改變我最大的一次經曆。”

2000年,艾瑞克收到了一位來自猶他州的女孩兒錄製的視頻,內心的夢想湧動起來。

艾瑞克說:“這一切是從一個女孩發來她演唱我的一段合唱曲視頻開始的。我想如果有一百個人,像這樣同時演唱該有多棒,做成一個虛擬大合唱。”

艾瑞克將自己作曲的曲目錄製成視頻放到互聯網上,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來參加這個大合唱。很快,這條視頻每小時的點擊量達到2萬次,艾瑞克收到了12個國家的185位演唱者的回應。

這些人中大多從未有過歌唱的經曆,他們的舞台是在自己的家裏、浴室、衛生間、書房甚至走廊,但音樂和歌唱的夢想始終存在於他們的心中。

2010年,12個國家185名歌手第一次虛擬大合唱;

2011年,58個國家2051名歌手第二次虛擬大合唱;

2012年,73個國家3746名歌手第三次虛擬大合唱;

2013年,101個國家6990名歌手第四次虛擬大合唱。

原本稀薄的得以聚合,曾經蜷曲的得以伸展;容易被忽略的得以顯現,可能被排斥的獲得接納;孤獨的不再孤獨,卑微的不再卑微。

每一個人生命綻放的聲音,從來沒有今天這般韻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