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難現場清理完畢,警察鬆開警戒線,記者才得以進入爆炸現場報道。而此時,爆炸已過去兩個多小時!

7月7日,是人類災難史的一個節點,卻是新聞史的一個轉折點,每一個可能是你可能是我的消息需求者,勢不可當地成為消息提供者,將不可遏製地走上時代的前台。

新聞業不得不遺憾地正視,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這張覆蓋全球的網絡,逐漸成為地球上任何一個人的信息平台,平台之上普遍崛起和無盡湧動的大眾群體,使突發性新聞與有準備的專業世界,漸行漸遠。

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研究中心主任伊桑·祖克曼說:“當發生了恐怖襲擊、自然災害時,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現場就有記者。但是一定會有公民,他們會報道現場的情況,即使隻是告知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所以我們必須去適應這個觀點,公民會共同來報道,他們要分享自己的觀點。”

“業餘新聞和專業新聞之間的界限——我也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界限了——它可能已經完全模糊或者消失。”美國《時代》周刊首席編輯利物·格羅斯曼說,“這確實給那些自稱是專業新聞工作者的人帶來壓力。”

專業訓練,職業身份,不再是資格和權力;身在現場,便擁有了資格和權力。不會有人比他們更快,因為沒有人比他們離得更近。

2004年,印尼海嘯,現場目擊者傳送圖片;

2006年,泰國政變,現場經曆者傳送圖片;

2010年,日本大地震,受災民眾發送現場圖片;

2013年,俄羅斯隕石墜落,市民拍攝到墜落瞬間;

2013年,波士頓爆炸案,現場民眾拍攝的圖片協助警方調查。

傳統新聞業,形成於近500年前。在德國美因茨印刷博物館,保存著人類的第一張印刷報紙。1605年,德國人約翰·卡洛斯用誕生於故鄉斯特拉斯堡小鎮的古登堡印刷機,印製了世界上第一份印刷報紙《通告報》,以傳遞公共信息為目的的新聞業便在以後500多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2012年全世界有報紙14853種,每天有5.19億份報紙送到人們手裏。人類進入豐裕時代後,信息是可以等同於食物甚至緊迫於食物的需求,不斷增長著的需求構築了需求者們仰望的大廈。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科林·斯巴克斯感歎道:“傳統媒體主要是一小撮人對很多人講話的工具。對英國廣播公司及美國廣播公司來說,都是如此,都是獨白,一人說給多人聽。互聯網將完全不同的東西引入通訊。”

美國福特漢姆大學教授、《新新媒介》作者保羅·萊文森認為這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我們人類的存在不僅在聽和看,同時也在於通過寫和說來讓世界理解我們的想法,而這正是社會化媒體所做的事。新新媒體的‘新’就在於社會化媒體不僅僅提供了這種互動性,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談話,而是在全球範圍內的互動。”

一次次突發事件的浪潮快速暴發而後很快平息,但是傳統傳媒產業江河日下的命運已不可逆轉。

在誕生了世界第一張印刷報紙的德國,三家知名報刊宣布倒閉停刊。報紙在與人類伴隨409年後,開始悄然走出社會信息流動的中心地帶。舊建構的崩解一旦開始,碎裂聲就難以停息。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08年創辦,2009年3月27日停印紙質版;

《安阿伯新聞報》1835年創辦,2009年7月23日停印紙質版;

《塔克森市民報》1870年創辦,2009年5月16日停印紙質版;

《西雅圖郵報》1863年創辦,2009年3月17日停印紙質版;

《芝加哥太陽報》1948年創辦,2013年5月30日裁掉整個攝影部;

2012年12月31日,《新聞周刊》出版了最後一期紙質版,80年曆史、全球23個辦事處、12名記者在采訪中殉職,這是美國《新聞周刊》在新聞史上譜寫的數字。它以一張位於美國紐約辦公大樓的黑白照片作為封麵,以緬懷一個時代的結束。

互聯網並不創造絕對的死亡,也為變革者的新生,提供了天地。

2006年落成的BBC新大樓裏有400多張辦公桌,這個歐洲最大的編輯部融合了BBC電視、廣播以及網站的所有編輯人員。在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的刺激下,BBC實行了曆史上不曾有過的大幅度改革。他們將過去傳統報道中形成的組織機構重新整合,特別增加了UGC社交網絡媒體部,專門負責24小時收集來自全球的公民記者發布的信息。如今,BBC每天發布的新聞中,來自公眾發布的信息已經占據40%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