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吉的讀者增加得如此之快:1000人、5000人、10萬人!3年後,網站每天的訪問量比《時代》周刊每周在報刊亭的銷售量還要大。事業和名聲來得如此之快確實讓德拉吉感到意外,然而,更高的巔峰仍在後麵等待著他。

幫助德拉吉鋪好通往巔峰階梯的是美國《新聞周刊》。

對此,前美國《新聞周刊》調查記者邁克爾·艾西科夫回憶說:“因為它涉及指控美國總統與一個年輕婦女的非法關係……但雜誌高層,也就是雜誌的主編們認為還需要加工,於是‘砍掉’了這則報道。一旦阻攔了一則新聞,那麼其他人就可能得到消息,然後搶先行動。”

果然,這個消息被嗅覺靈敏的德拉吉捕獲,他毫不猶疑地標上“世界獨家新聞”的醒目標題,然後摁鍵發布出去。

這就是後來導致斯塔爾報告出爐、總統彈劾案發生以及美國政壇動蕩的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事件。

“當那個周六的晚上‘德拉吉報道’上發布這條新聞的時候,我非常失望,因為這是我花了好多個月采寫的一篇非常敏感的新聞。顯然這則消息也具有爆炸性。”邁克爾·艾西科夫痛惜地說。

幾乎同時,這條消息被瘋狂點擊,隨即傳遍了全世界,全球新聞界的權威人士都被德拉吉帶入這場喧鬧的旋渦之中。一夜之間,“德拉吉報道”成為全球最有名的新聞媒體,德拉吉也成為飽受爭議而絕對耀眼的明星。

1998年,這個從未接受過專業正規培訓的焦點人物邁進美國新聞界的最高門檻,站上國家新聞俱樂部的講台。

他向現場的來賓聲情並茂地說:“網絡能夠讓像我一樣的13歲電腦怪才說出自己的觀點,也能夠讓企業總裁或者白宮發言者發表意見。我們都變得平等了。”

克萊·舍基說:“我們有印刷機,但你沒有;我們有電視塔,但你沒有。因為現在每個人都有‘印刷機’和‘電視塔’。”

不管傳統新聞界對這個以小道消息和醜聞起家的人有何爭議,德拉吉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一個事實,即便他與拉鏈門的相遇是一個偶然,傳播主體的公眾化卻已成為必然。

德拉吉說:“現在隻需要有一個調製解調器,每一個人都能夠跟蹤世界新聞並且向全世界報道新聞,這不存在中間商,沒有大獨裁者。我覺得這改變了一切。我昨晚走在華盛頓的大街小巷裏,我從小在這兒長大。在《華盛頓郵報》大樓前麵,我再次找到了自我。我抬起頭,這一次再也不是戀戀不舍。”

阿爾菲·丹恩是倫敦一個喜愛網絡技術的藝術家,2003年他創辦了一個用手機拍照並發送到互聯網上的移動博客Moblog。丹恩說:“它其實就是第一個互聯網移動博客,內容是來自手機的圖片……兩年後,‘7·7’事件發生了。”

2005年7月6日,倫敦被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狂歡所淹沒。

第二天清晨,昨夜香檳的芬芳仍在城市上空飄蕩,600多公裏外的蘇格蘭北部愛丁堡,八國首腦峰會如期進行。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倫敦地鐵網正處在早高峰的運行時間,廣播電台繼續連篇累牘地報道著奧運會的內容:“早上好,今天是7月7日,星期四,我是馬丁·本尼斯特。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怎樣才能把2012年倫敦奧運會辦得最成功呢。”剛說到這裏,他獲得了倫敦地鐵剛剛發生爆炸的緊急新聞,馬丁·本尼斯特立刻中斷了正常的新聞報道,他急切地說,“對不起,我必須打斷一下,有一條突發消息必須告訴大家……這是一起重大事故,十分重大的事故!”而當時的倫敦已經陷入一片混亂……

“2005年7月7日,我在家正在Moblog上工作,當時特別恐慌,想的是‘有沒有人我認識’,就給人們打電話,給姐妹打,給媽媽打,給認識的人打。”阿爾菲·丹恩回憶說。

人們急切地想知道親人朋友的下落,焦急地追尋事件的真相,而以最快速度趕到事故現場的記者,卻被攔在警戒線之外……

此時,一張現場的圖片早已出現在阿爾菲·丹恩兩年前創辦的手機博客網站Moblog上,它距離剛剛發生的爆炸不過3分鍾!

阿爾菲·丹恩說:“亞當·斯泰西上傳了自己的照片。我算是認識他的,因為他是我女友的朋友,他是在國王十字街火車站的一節車廂裏,受到了炸彈的襲擊。他爬上月台,進行疏散,照了一張照片。他臉上蓋著東西,說給困住了。這是事故現場傳出的第一張照片,是第一張人人都能看到的照片。”

這張照片第一時間被BBC網站轉發,成為第一張來自現場的圖片,隨即它又登上世界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這個由業餘人士用個人手機拍攝的圖片創造了這場事件中被媒體轉載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