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創辦於1923年、被視為印刷時代王者的《時代》周刊,座落在紐約曼哈頓的公園大道。因為對全球新聞的關注,它曾經被稱為“世界之眼”。始於1927年的《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評選更成為全球的重要新聞事件,那些在年終封麵上登堂入室的光輝燦爛的英雄或鐵血腥風的梟雄,讓人們觸摸到歲月的顛簸、社會的進程以及人類的命運。

2006年的評選,依然體現著這一新聞盛事的氣概。但是當編委會成員、各版麵編輯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3000人為此彙聚時,他們卻史無前例地困惑了:麵對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還有一位似有還無的人物……大會難以達成一致,連開數次的編委會也未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12月13日,如期出版的《時代》周刊來到世人麵前,在連續79年的時代風雲人物長廊上,人們看到了劃時代的個例。

在一個白色鍵盤和一台由反光紙構成的新時代的顯示屏下,隱藏著一個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單詞——YOU。

是的,就是“你”,每一個互聯網中的普通人。

歡迎來到“你”的時代。

夏威夷,世界上距離大陸最遠的島嶼,幾個世紀以來因為遠離發達的陸地文明,一直保持著淳樸天然的風情。20世紀的一天,這個度假勝地卻與3700公裏之外美洲大陸上的信息技術聯係在一起。1995年,海風輕拂的檀香山國際機場上,計算機軟件工程師沃德·坎寧安被來回穿梭的擺渡車——“wiki wiki”所吸引,這個夏威夷土語名字的意思是“快點、快點”,以催促繁忙機場上的遊客快速上車。

當坎寧安重新坐回到普渡大學計算機研究中心的時候,他用那個難以忘懷的名字“wiki”命名了自己剛剛完成的一個軟件作品。這是一款提供給本校波蘭特知識庫應用的軟件,它容許和接納任何人自由地共同參與文本的編輯與書寫。坎寧安用維基催迫的,是天下所有的人。

這一旨在讓所有網民擁有平等、自由參與權的“維基”軟件應用,最初卻鮮為人知。但它開啟的互聯網所特有的“人人參與,共同協作”的“維基”模式,使無數傳統時代矗立百年的權威大廈開始顫抖。

美國中部的芝加哥,在這個誕生了美國第一座高樓而被稱為“現代摩天大樓故鄉”的地方,矗立著一座令全人類仰望的智慧領域的摩天大廈。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高級副總裁戴爾·霍伊博格自豪地說:“一套百科全書,特別是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始終都是最大的一套,可能也是最貴的一套。它不僅成為知識和教育的某種象征,也是努力進步的象征。”

18世紀的英國,隨著各個學派新觀點的爆發,需要一本將各領域的知識和各學派觀點集中起來的書籍。

1768年,英國愛丁堡書商科林·麥克法卡爾編輯並出版一套綜合性知識的工具書,剛剛問世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共3冊,囊括了各領域的科學發明、新成果、新觀點,12英鎊的售價,在當時可以買下一座島嶼的1/10,擁有它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到19世紀,新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奉獻給在位的英國國王為一次次再版的標記,當時在幾乎統治全球的英倫島上,普遍認為該書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

就如同世界的領導性地位從英倫島向美國轉移一樣,1905年,《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被美國出版商購買。在北美土地上落地生根的百年時間裏,《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充裕的資金,在全球範圍內聘請各個領域內的知識精英撰寫和修改詞條。那些人類知識史上光輝燦爛的名字,鋪墊了它超越摩天大樓的高度。

每一次新版,需要曆經10年規劃,印刷過程需要花費250噸金屬製成百科全書所使用的硬活字,10萬套新百科全書的紙頁連起來的長度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1.5倍。這個龐大的數字,顯示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獨一無二的浩大規模,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工程,是少有的全球公認的權威讀物。

當曆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把知識的獲取從書架拉到了鼠標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遭遇了245年來最大的挑戰。

距離芝加哥約3500公裏之外的舊金山有座不起眼的三層小樓,這個敞開式的辦公室管理著一個網站,它叫“維基百科”,是以“維基”命名並以“維基”模式運行的當今全球規模最大、最流行的網絡工具書,被視為《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強有力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