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300多年推行完善,學校教育已經成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全球有1/6約10億人口每天被框定在學校組織中。整個人類幾乎建立了同一個教育體係,不僅僅是知識傳承的流程,那是規定了幾乎每一個人生命節奏的人生流程。教育是人類組織化過程當中最具有自我成就感的一部分。它是人類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世界的重要安慰。

這個堪稱聖潔的金字塔,已經開始麵對新時代、新能量、新模式的衝擊。

在故鄉孟加拉國還有上代遠親的美國公民薩爾曼·可汗,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和哈佛兩所大學的碩士學位。2004年為了給表弟、表妹輔導數學,他將自己製作的一個教學視頻放在了YouTube網站上,沒想到一下子竟然擁有了數十萬觀眾。2009年秋天,可汗做了一個決定,把視頻教育當成自己的未來事業,辭職成立可汗學院。

薩爾曼·可汗的判斷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的孩子在使用它,蒙古國的孤女也在使用它,他們用的是同一種資源。結果是我們在3年裏擁有了1億用戶。這成為了一件很大的事情。當我在雜誌裏讀到這些的時候,我想著,天啊,這會發生的,對吧?然後它就發生了。”

可汗並沒有擁有大筆的遺產和資金,也沒擁有斯坦福大學的土地,但他擁有一個了不起的手段,就是互聯網,因此他創造了人類過去教育史上不可想象的一個傳奇。

如今,可汗學院教學視頻已經有5000多個,翻譯成了西班牙語、法語、俄語、漢語等10餘種語言,涵蓋了從幼兒到高中的所有教學科目。

曾同在斯坦福大學任職的教授吳恩達和達芙妮·科勒,創建的名為Coursera的在線教育平台,目前已經擁有770萬遍布世界各地的注冊用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在內的全世界100多家知名高校,在這個平台上開設了優質的視頻課堂。他們的共同願景是“讓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間,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吳恩達說:“這些技術的到來為全世界所有人提供了一種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讓我們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在一堂課中與2萬甚至5萬人交流。”曼紐爾·卡斯特爾說,“有人說這是大學的終結;不,這是大學的擴張。所有人都覺得大學就是指哈佛或伯克利這樣的地方;不,大學在不同水平上存在。”

TCP/IP協議聯合發明人、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的觀點是:“未來大學需要有固定的地點嗎?看看如今的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我們不需要把數字圖書館搬進各種各樣的建築物中,隻要有網絡就會有圖書館,不論在什麼地方。”

曾經孕育了互聯網的教育製度,受到網絡本身組織能量的衝擊。整個世界,會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學校嗎?理論上,一門課程將來在世界上隻需要一個老師。一等於無限。地球上的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那將是矗立了4500年的金字塔,能夠目睹的這個星球上最動人的一幕。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大地上,分享這個世界,並觸摸天空。

當人類的精神成長過程被重組,與奇觀相伴而來的,是所有擁有母校的人們,是否都可能產生讓我們精神緊張的感念。那個因為遠離世俗功利,因此總是儲存著我們美好回憶的地方;那個因為身在成長中的朦朧,因此,似乎總是柔情似水,又不由分說地規定了我們生命的節律的地方;那些曾經屬於每個人的幼兒園裏的青梅竹馬,屬於每個人小學、中學裏的兩小無猜,屬於每個人大學校園裏林蔭樹下的戀情,又將會在哪裏?

伊戰中的薩拉姆博客

2003年年初,伊拉克戰爭迫在眉睫,居住在巴格達市郊的29歲的薩拉姆,將伊拉克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受,從西紅柿價格到對戰爭的看法,一一記錄在自己的博客中,書寫著巴格達平民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的深深恐懼和焦慮,傳遞著自己平安的消息。

這引起了全世界億萬網民的關注。

伊戰期間,布什政府將500多名記者編入美國軍隊中實施“嵌入式采訪”,他們與美軍同吃同住,恨不得把每一發炮彈的發射和落地都報道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