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媒體的情緒高漲相比,薩拉姆則顯得低沉。“當從電視新聞上看到B-52轟炸機離開機場的時候,我們開始倒計時,我們知道6小時之後它們將抵達巴格達。”“很長時間沒有人注意到伊拉克的不民主,現在怎麼就決定要把我們轟炸得民主起來?”“這裏的民眾既沒有歡迎美國人的到來,也沒有數以千計的投降者。人們所能做的都一樣,隻是坐在他們的家中,緊閉門窗,希望(炸彈)千萬不要落到自己頭上。”日記中薩拉姆樸實、真誠的表達,讓身處戰爭對立方的美國民眾看到了戰爭的另一麵。更多美國民眾開始中立地看待這場戰爭,布什政府的形象遭到了公眾的強烈質疑,美國社會反戰情緒越發高漲。
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升級,與日俱增的訪問量,讓薩拉姆日誌的服務器不堪重負,幾次陷入癱瘓。為了讓更多的人即時了解薩拉姆的情況,穀歌義務將薩拉姆的日誌同步到自己的服務器上,以滿足網民們的需求。當美英聯軍對巴格達的轟炸開始之後,他的博客突然隨著爆炸聲一起消失了。直到6個星期後,戰事稍稍平穩,薩拉姆的博客又開始更新了,結束了世界各地網民的擔憂和牽掛。原來,美軍控製巴格達時,薩拉姆考慮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暫時停止了博客寫作。
身處美伊戰爭中的薩拉姆,一個普普通通的伊拉克人,利用一條網線和一台電腦,讓美國媒體記者軍團,在互聯網麵前幾乎遭遇美國新聞史的“滑鐵盧”。互聯網的出現,讓每一個人擁有了一個可以創造和表達、受眾規模龐大的平台。這些信息可以發送給個人,可以發送給群體,並且能夠被複製和無窮無盡地傳遞下去。
奧巴馬的網絡助選
奧巴馬回憶1995年第一次參加聯邦議員競選時曾說過:“還記得當時我挨家挨戶敲門,在雜貨店前與人們握手,自己到打印小店裏打印傳單。”但11年後,2006年年底,當奧巴馬決定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時,他心裏清楚,這次自己用不著再去挨家挨戶敲門了。因為他已經在一個深夜裏,秘密敲開了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克裏斯的家門,克裏斯答應加入奧巴馬競選團隊,借助年輕人聚集的社交網絡為奧巴馬助選。
回顧曆屆美國總統選舉,每一次都是候選人與民眾之間進行的一場規模盛大的社交活動。在不同的時代中,報紙、廣播和電視媒體,都曾是參選者最有力的宣傳工具。如今不同的是,奧巴馬身處社交網絡興起的互聯網時代,使他徹底改變了美國政治家動員組織選民的方式。
相比競爭對手,奧巴馬算是個地地道道的年輕草根,政治經驗和背景都要遜色很多。無論是共和黨的麥凱恩,還是同在民主黨的希拉裏,用競選團隊經理奧普洛夫的話來說,他們的政治經驗“簡直是高山仰止”,“必須擴大選民人數才有機會贏”。正如自己的出身一樣,奧巴馬競選是自下而上,通過互聯網社區爭取草根開始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才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帕特裏夏·華萊士說:“他們運用了預測分析手段,使用了很多新軟件工具來定位他們尋找的選民。他們不需要擔心那些肯定會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的選民,隻需要關注那些可能被說服的選民。”
奧巴馬以這樣的形象首度亮相公眾麵前:他一隻拿著冰激淩,另一隻手正在擦拭餐桌;競選徽標也設計成了與曆屆候選人完全不同的、可供網友改造的圓形簡單圖案。競選團隊利用互聯網幾乎所有的社交工具,向草根選民展開了宣傳攻勢,奧巴馬正麵、積極、開放、不攻擊競爭對手的形象,迅速受到了網民的認可,光YouTube上的視頻就超過1200萬次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