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附錄:部分報人辦報的遭遇(2)(1 / 3)

史量才被暗殺後,德高望重的民主鬥士章太炎為他寫了墓誌銘:君諱家修,字量才,晚年以字行於世。君的祖先是江蘇南京人,父親春帆老人因躲避戰亂舉家遷往婁縣泗涇鎮,所以君得補為婁縣學生。君在兒時便卓然有聰慧之名,入學不久即棄而改學外語。後就學於杭州蠶學館,畢業回到家鄉泗涇創建小學。又幾次赴上海教書,以所得收入設立女子蠶學館,使太湖左右地區的養蠶技術得到明顯提高,後來的江蘇蠶桑學校就是在這個學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滬杭甬鐵路興修之事出現時,君以參與集資而被選為董事。進入民國以後,曾主持過鬆江鹽局和上海海關清理處。君思慮過人,辦事能綜核名實,尤其重視新聞事業。起初春帆老人雖未得遇顯達的機會,卻始終秉持剛正不阿的做人原則,並常以此教誨自己的兒子。所以,君從清朝末年即已主持《時報》,後又主持《申報》,幾達二十年之久。當袁世凱複辟帝製之時,曾以重金對君進行收買,請君不要在報紙上攻擊帝製。被君拒絕。此後南北政爭長達十餘年,常有人想賄賂君,但君始終一塵不染。君能長期如此。正是因為受過家訓,當然也是天性耿直的緣故。

君年幼時家庭非常貧困。開始執教於上海時,穿著布製的單衣,來往步行,有時遇到下雨,皮鞋上全是泥,看上去非常貧寒。但等到開始講課之時,吐辭清脆,精彩動眾。時間一長,讚譽之聲大起。所辦的工商業,使眾多人受益。開設銀行、紡紗布,樣樣都做,從而也有富裕之名。然而,君能自守其本色,不願意隨波逐流,人多服其威嚴卻並不與之發生衝突。一九三一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次年,日軍進攻上海。君日夜資助十九路軍抗日,使戰事終未出現大的失敗。即使是國民政府,亦看重君的才能,被推為上海市參議會會長。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君自杭州西湖回來,路過海寧大閘口,遇到盜賊,四麵受擊,與同車另一人及駕車者均亡。君之夫人某氏,兒子必恕,遇盜時也在其身旁,以快走脫險。君平生所主持之事雖然很繁雜,然而,能通佛學,經常坐禪。也熟悉技擊之法,身手矯健,且與人並無怨惡。內外都不應該如此暴死。有人說:暴得大名者不吉祥,輿論大權由一個普通百姓來掌管,常常足以肇禍。然而,自武昌起義至今,由屠夫酒保小販之類以升至高位、統領一方的人,數以百十計。君原本是一介書生,其所積蓄的資本,隻不過與一善於經營的商人相當;名聲雖然很大,也不能出一州之範圍。與權要之人相比差遠了。而且,輿論衰落已久,雖千方百計力圖振興,實際上缺乏大的生氣,並沒有裁度刻至的事情,如漢代甘陵、明代東林黨人一樣。推想起來本不足以召(招)禍,可竟然被人伏擊而死,而且還想殺其子滅其宗。或許之就是命啊,就是命啊!君亡時五十六歲,某年某月葬於某地。……

3.雷震與《自由中國》

雷震(1897—1979),字做寰,生於浙江長興,學生時期即加入中華革命黨,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政治學係,1926年返國。曾任中學校長、國民政府法製局編審、教育部總務司長,抗戰時期擔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6年出任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執行政黨協商,並獲選為製憲國大代表,目睹製憲經過。1949年來台參與國民黨改造之同時,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以胡適為發行人,由雷震負責實際運作,成為銷量最廣的政論刊物。由於雷震對國民黨的威權走向不表讚同,《自由中國》批評時政,引發執政者不滿,於1955年初遭到撤銷黨籍處分。1956年10月《自由中國》出版“祝壽專號”,更引發黨政軍媒體批判。此後雷震除關切保障人權、改革地方政治等議題外,更用心於促進反對黨成立,與大陸籍政治精英、台灣籍地方精英均保持密切聯係。1960年發起“中國一民主黨”組黨運動,奔走各地召開組黨說明會,以實際行動貫徹其政治理念。同年9月4日,當局以“知匪不報”的罪名起訴雷震,並處以十年徒刑,此即轟動一時的“雷震案”。他於獄中仍撰寫回憶錄,批評執政當局。回憶錄於刑滿出獄時遭扣留。晚年提出《救亡圖存獻議》。身後留下大量手稿、日記、書信,為近代政治史留下一手資料。

雷震在《獄中回憶》一書說:政治在我眼中。是一場又一場的戲。我關懷實際政治,而不喜參與,我感興趣的是政治舞台上的人物。就憑胡適那個人物,就耐人回味。雷先生從大陸到台灣之前,就在上海和胡適商量創辦一個宣傳自由與民主的刊物。《自由中國》是胡適命名的,雜誌的宗旨是他在赴美的船上寫的。1949年《自由中國》創辦時,他人在美國,卻是《自由中國》的發行人,雖不情願,也默認了,也為一小撮開明的中國知識分子撐腰。《自由中國》畢竟創刊了,他任發行人有關鍵性的作用。

1951年,《自由中國》的一篇社論《政府不可誘民入罪》就激怒了台灣當局,胡適因為這件事來信辭去發行人名義,引起許多人揣測。有人說《自由中國》和統治權力一有衝突,胡適就要擺脫《自由中國》了,以免受到牽連。既抗議了,又擺脫了,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