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報人與報刊
1.詹大悲的辦報傾向
詹大悲(1887—1927),湖北蘄春人。原名培瀚,一名瀚,字質存。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考入黃州府中學。次年到武漢,任《商務報》總主筆,宣傳革命。1911年(宣統三年)與蔣翊武等在武昌組織文學社,被推為文書部部長,章程皆出其手。同年7月26日,因在其接辦的《大江報》上發表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藥石也》而被捕入獄。武昌起義後出獄,主持漢口軍政分府。1913年參加討袁(世凱),失敗後逃亡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後自日本返國,在上海被捕,投租界獄中,袁世凱死後釋出。旋被選為湖北省議會議長。為鄂督王占元所忌,未到會任職。1924年任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政府參事,擁護孫中山實行三大政策。1926年隨北伐軍到武漢,任武漢政治分會委員,兼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委員。次年春任湖北財政廳長,旋被桂係軍閥胡宗鐸部殺害。
詹大悲生前與革命同誌創辦《商務報》。《商務報》原為一家普通的商業報紙,1909年10月發刊,社址在漢口英租界。開辦不久因資金困乏,陷於停業狀態。時革命黨人宛思演、詹大悲、蔣翊武、劉複基等共議籌辦一報,以作革命鼓吹機關,乃由宛思演賣祖傳田產百數十畝,得款六百多元,於1909年12月沿用該報名稱開辦,宛思演、邢伯謙分任正副經理,主筆是詹大悲。
1910年4月,《商務報》因大力譴責清廷的鐵路國有政策而被迫停刊。1910年12月,詹大悲設法籌得資金三千元接辦《大江白話報》,並更名《大江報》,自任經理。次年7月26日,發表署名奇談撰寫的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其中說道:“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則之大亂,予人民以深創巨痛,使至於絕地而頓易其亡國之觀念,是亦無可奈何之希望……”
《大江報》發表反對清政府和平改革的言論,令鄂督瑞激驚恐不安,即以“宗旨不純,立意囂張”,“淆亂政體,擾亂治安”的罪名,飭令江漢關道率兵查封大江報館,“求禁發行”,並逮捕詹大悲、何海鳴二入。
事件發生後,“漢口各界以《大江報》平日敢畜,一旦被官場摧殘。殊為惋惜,擬即代為辯護,將一切情形陳請湖北谘議局提議、以昭平反。故漢口各界,輿論嘩然,連日該館門口,安慰之紙條、哭吊之短文甚多。”鄂督瑞激原想以“亂黨”罪名,將詹、何二人處以死刑。但懾於輿情激憤,隻好草革收場,改判刑事處分,判詹大悲監禁一年,何海鳴監禁一年。
《大江報》雖然被扼殺了,但它那驚世駭俗的文字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憾,使革命群眾的熱情達到沸點。它被封後不到三個月,武昌起義就爆發了。它對武昌起義是起了一份推動作用的。
時人有詩讚日:“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
漢口光複後。詹大悲出獄,組織軍政分府,指示曾承印過《大江報》的大成漢記印刷公司的老板胡石庵(胡也是革命黨人)創辦報紙,專為義軍寅傳。
胡石庵遂將《大江報》改為《大漢報》,並表示“誓以十萬毛瑟輸軍府”,為革命擂鼓助威。
《大漢報》一創刊,就刊出胡石庵以“中華民國軍政府”的名義撰寫的《布告國人書》,猛烈聲討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號召全國速起響應,共同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國。
該報專事於社撰出來的假新聞、假文告。但也反映了民眾期待革命成功的急迫心願,因此無不信以為真。時“漢陽失守,清軍隔江炮轟武昌,黎元洪一走。城內一片混亂,人心動搖。《大漢報》堅守崗位,照常出版,一天內連發六次號外,偽作他省戰勝,援兵立至及北京反正”等假新聞,因而致使“人心轉安,士氣複振”。就連海外華僑及歐美通訊社也紛紛轉載這些假稿件。時人有詩稱譽《大漢報》:“開天國慶無雙日,革命文章第一篇。佳期恰在重陽後,首義爭傳一紙先。”由上可知,詹大悲是作為政治家的身份來辦報的,也即是主張製造革命輿論的。如他在審判法庭上,慷慨陳詞“國民黨夢不醒,非大亂不足以警覺,望治情殷,故出此忿激之語。”
2.史量才與《申報》
史量才,原名家修,祖籍江蘇南京,生於上海青浦縣一個商人的家庭。1899年考入鬆江府婁縣縣學為附生,但不久受新思潮影響。放棄仕途,於1901年考入杭州蠶學館,畢業後在上海從事教育,先後在育才學堂、務本女學、南洋中學等學校任教。1904年創辦女子蠶桑學校,致力於發展實業教育,並積極投身上海及江浙民族資產階級的活動。1912年,當《申報》以采訪國內外大事和社會新聞為主要內容、對時政不時發出批評時,為了擴大銷路,史量才招羅了一些鴛鴦蝴蝶派的文人,為他主持副刊“自由談”,連載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說。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申報》銷路大增,史量才在報界的威望也不斷提高。1927年,他又收買了《新聞報》股權,成為上海報業大王。他憑借在報界的實力。向其他產業發展。1921年,參加創辦中南銀行,還發起設立民生紗廠,幫助擴大五洲藥房,協助複興中華書局。他實力日增,在哈同路(今銅仁路)購買了豪宅,有花園假山、珍奇異玩,美奐美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