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時間]2003年11月18日。
[創刊地點]上海。
[創刊背景]
《嘹望東方周刊》,周刊,新華社主辦,主要編輯有韓鬆等。用黨報、黨刊的品牌跟資本相結合,把新聞導向跟市場結合起來的一次大膽實驗。《嘹望東方周刊》無論是在資金、用人和管理機製上都按照市場機製的要求做。新華社根據國家政策。在其曆史上是第一次融入了國有資本和外麵的資本,引進了一種新的機製來辦這個刊物。新華社與中國華源集團合資成立了嘹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據稱上海華源集團投資額為3000萬元),在上海推出了《嘹望東方周刊》。其次是用人機製,新華社很大程度上還是吃大鍋飯,但是《嘹望東方周刊》有非常活的用人機製,人員可以自由來往。最後是它的管理辦法也非常新,用董事會來管理這個機構。
依靠著新華社和《瞭望》強大的品牌資源,依靠著新華社獨一無二的信息資源和新聞操作資源,《嘹望東方周刊》在創刊僅僅一年的時間裏,就實現了“超常規崛起”。
它的影響力和覆蓋麵,或者從發行量也好,在一年內走完了可能要花四五年才能走完的路。而且雜誌的文章,包括國內的報刊和海外的報刊轉載率都非常高。
[作者小傳]
(不詳)
創刊詞原文
締造東方新主流
與定位於傳統體製內讀者群的《嘹望》有所不同,《嘹望東方》是為一個在這20年裏新崛起的讀者群而創辦的主流政經時事周刊。我們為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而鼓與呼,我們為社會的公平、公開和公正而爭與鳴。我們致力於保護新興、合法的利益,創建新生秩序。我們樂見一切美好的價值和權利在東方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願以真實的報道和言論貢獻於這一進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僅靠紅頭文件和內部傳達已經不再能達成完滿的溝通,僅靠黨報黨刊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傳音。在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世界隨時都在發生讓人驚喜交加的轉換:“體製外”一夜裏主導了“體製內”,“非主流”轉瞬間成為了“新主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之時,也是新階層和新利益確立之日。隨著身份的轉換和地位的升遷,他們對新聞,特別是對主流政經新聞的需求日益凸現。
[焦點評析]
好似曆史的使命注定在這裏注目,以致顧盼生輝。
好似新世紀的宣言在這裏擲地已作金石聲,莫道不銷魂。
一句“為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而鼓與呼”讓人心安理得:一句“為社會的公平、公開和公正而爭與鳴”,讓人沒了傍徨、沒了歧路和遐思。
創刊詞鄭重但又含蓄地宣稱:“我們致力於保護新興、合法的利益,創建新生秩序。”
所謂“新興”,即新興的階層。在我的理解是,即指中產階層。然而這一階層應該是“富貴不淫”、不顛、不詐、不欺。其所謀取財富也應當是從合法中來,猶如孔子言:“君子好財,取之有道。”唯有這樣,才能得到國家的“致力保護”。而且,創刊詞表明,這份刊物,也是主要以這一階層為主流的指向,因為在“隨著身份的轉換和地位的升遷,他們對新聞,特別對主流政經新聞的需求日益凸現”。作為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受到隆重禮遇的中產階層,應該為這個創刊詞油然生起快意和敬意。很顯然,創辦《嘹望東方周刊》,一言以蔽之,是因為國家的崛起已到了戰略機遇期,中國需要主流聲音,在更寬闊的,時空中、在更多元的人群裏傳播,既體現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又闡釋了變化無盡的複雜現實,以使我們麵對機會和風險,有更從容的選擇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