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時間]2000年1月1日。
[創辦地點]北京。
[創辦背景]
《中國新聞周刊》是《中國新聞》的周末版,是中國新聞社第一次以資本運營的方式開拓國內新聞市場的產物。1998年底,中國新聞社決定辦周刊,劉寧、李玉玲夫婦決定投資中國新聞社屬下的公司與新世紀成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負責《中國新聞周刊》的發行、廣告等。同時,這個公司便負責這本雜誌的印刷、人員、辦公、企業宣傳等開支。中國新聞社隻負責雜誌的編輯,享有稿件的終審權。劉寧夫婦準備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並且聲稱,不指望它賺錢,辦好了,有影響就行。
1999年9月開始,《中國新聞周刊》以每月一次的速度連續出版了二期試刊,一函三冊,市場反應熱烈。2000年1月起,《中國新聞周刊》正式麵世——雙周刊創刊號的印刷量就達到5萬冊,實際銷售率也在80%左右。開局幾乎是國內所謂同類雜誌作了數年努力後才達到的水平。2001年1月,《中國新聞周刊》改為周刊,為降低印製成本,一函三冊改為一冊形式。
2001年,拖欠大筆印刷費而不能正常上市。期間,作為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向印刷廠做經濟擔保,以保證雜誌連續出版。2001年8月下旬,中國新聞社與劉寧的新世紀成功集團再度簽下合同,劉寧承諾分兩期再投資700萬元人民幣,繼續擁有《中國新聞周刊》的經營權;中國新聞社設定了退出機製,對雙方的責、權、利嚴格限定。合同簽訂後,劉寧的第一筆投資350萬元人民幣在規定時限的最後一分鍾打入銀行賬號。但劉寧以自己在美國為由。命令沒有他的批準,禁止動用資金。據他的財務人員稱,實際上,這筆資金已經被悄然抽走。此時,中國新聞社還蒙在鼓裏。9月,工資仍在拖欠,印刷費更無力支付。編輯、記者“罷工”,《中國新聞周刊》休刊兩期。中國新聞社和新世紀成功集團為經營《中國新聞周刊》而成立的公司,在總經理劉寧“執政”期間,負債累累,數以千萬計(劉寧單方麵宣稱,現在總計虧損1400萬元人民幣)。因為拖欠印刷費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經接到法院的傳票,《中國新聞周刊》難以為繼。2001年11月19日,《中國新聞周刊》2001年第45期出版的日子,中國新聞社決定,休刊整頓——和《中國新聞周刊》的協辦方新世紀成功集團解除合作,經濟責任交由法律分清。此時離《中國新聞周刊》滿兩歲還差6周。
2002年3月4日,《中國新聞周刊》複刊。其高層人士表示,將一如既往地保持“新銳、前瞻、深刻、權威”的辦刊風格,基本保持已有的品味,避免流俗,適當增加財經內容。向辦成中國第一流的、權威性的、指標性的刊物的方向努力。
[作者小傳]
(不詳)
[創刊詞原文]
《中國新聞周刊》是中國的新聞的周刊,是中國人民給新世紀的情書,是人類傾訴世間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證。
我們也許有更清晰的理念,就是我們要做有影響力的、主流的新聞類周刊,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傳播方式。向中國乃至世界傳播一種來自中國的聲音。
[焦點評析]
《中國新聞周刊》創刊詞宣稱這是“中國人民給新世紀的情書,是人類傾訴世間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證”,“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傳播方式,向中國乃至世界傳播一種來自中國的聲音”。
《中國新聞》原是中國第一號報紙,刊號為CNll—001。早在1999年二號樣刊上,當讀者問到《中國新聞周刊》到底是報還是刊時,編輯部就回答:“《中國新聞周刊》是一張與普通期刊開本相同的報紙,是作為報紙在有關部門備案的。”那時的《中國新聞周刊》是作為《中國新聞》的周末版出現的。《中國新聞》創刊40多年隻刊登中新社的通告稿,一般隻麵向新聞機構及黨政機關發行,在社會上很少見到。雜誌正式創刊後,主管部門要求《中國新聞周刊》用刊號做雜誌。中新社把兩本定位基本相同的雜誌《視點》和《華聲》合二為一,把《視點》的刊號騰給了《中國新聞周刊》,到2000年9月,雜誌刊號手續才正式辦完。不過,由於新聞出版總署沒有批準帶“中國”二字刊名的權限,從2001年1月開始,《中國新聞周刊》開始在封麵加上藍色斜角,遮住了“中國”二字。2003年以來的雜誌封麵上則幹脆就沒有出現“中國”二字。但這樣一來,就時刻麵臨著與美國《新聞周刊》同名的尷尬。2004年8月,隨著《中國新聞周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務院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中國新聞周刊》可以用“中國”二字。這期間一顆黃色五角星的位置變化見證了這個過程。最早黃色五角星在“中國新聞”和“周刊”之間,表明是《中國新聞》周末版,後來在“新聞”和“周刊”之間,現在則位移到“中國”和“新聞周刊”之間,凸顯出《中國新聞周刊》對“中國”二字的珍重,也顯現出《中國新聞周刊》要做中國頭號新聞周刊的“激情”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