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南方周末》(1)(1 / 2)

[創刊時間]1984年2月11日。

[創刊地點]廣州。

[創刊背景]

《南方周末》由南方日報社創辦,每周五一期,這原是作為《南方日報》的補充。並希望它能既有“南方”的色彩,又有“周末”的特點。《南方周末》的出版迅速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和歡迎,同時也成為其他周末版和周末報競相借鑒的對象。在創刊後的8年時間裏,《南方周末》迅速發展為一張具有全國影響的綜合性大型周報,期間曾三次評選“全國十佳報紙”,而《南方周末》三次入選,並兩次名列第三。

[作者小傳]

不詳

[創刊詞]

將思想性、地方性、知識性、趣味性熔於一爐,寓思想教育於談天說地之中。

[焦點評析]

看上去,這發刊詞像是套話,是官場上的套話,也是普通期刊都要表明的話。因此,也可以說,這是十分普通的創刊詞。

然而,《南方周末》從創刊之日起,從來未偏離過這個辦報的初衷抑或方針。

從寥寥幾字的內容來看,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的,創刊詞近似膚淺流俗、缺乏深度和穿透力,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南方周末》已開始強調自己作為時政類報的性質。

《南方周末》的新任主編向熹認為:“眼下《南方周末》的轉型是衝著‘嚴肅大報’的目標去的。《南方周末》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底層民眾和精英群體兩大讀者群,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社會若幹年前‘啞鈴型’的社會結構;而近年來,‘啞鈴’的中間杆在變粗,這還不是經濟上的,而是精神層麵的,人們越來越呼喚理性的成分。麵對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是從經營自己的人生,關心會對自己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的角度來觀察。《南方周末》也因此提出使報紙的性格豐厚起來。讓輿論監督型報道與建設性的報道齊頭並進。

國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我們會和所有有責任感的中國人一起去推動和爭取。在此過程中,當麵對黑暗的時候、當公眾利益受到傷害的時候,《南方周末》絕對不會缺席。但《南方周末》也想通過自己的發展、通過自己的深入采訪,幫助人們認清社會的每一分變化,傳達建設性的信息,這是‘啞鈴杆’們最需要的。這也是這個時代媒體的本份”,“和《南方周末》的輿論監督報道的出發點一樣,建設性報道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推動社會進步。他的建設性體現在幫助讀者(無論讀者的身份是學者、市民還是政府官員)認清社會的每一分變化。《南方周末》(2002年)3月28日改版後創立的時政板塊就是這類報道比較集中的刊發區,選題如‘總理最頭痛的問題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公安部有關官員承認中國存在黑社會’(社會問題)、‘中國外交的春天之旅’(外交問題)……這樣的報道視角和膽略都是超越同儕的,在中國新聞發展曆程中也是有開拓意義的。隻是囿於舊有印象的讀者一時不能都體味它們的價值罷了。目前,媒體能做的是在允許的空間裏最大限度地做自己能做的事。”

那麼,“在允許的空間裏最大限度地做自己能做的事”的話,也表明了隱憂意識。

很明顯的例子是:2003年,《南方周末》圍繞某一重大事件,一連做了三期的“癸末施政”,結果受到批評,另一家(《中國新聞周刊》)則被要求整頓。

從這個意義上講,報人報道新聞,仍然要有對政治的敏感性,不可忘乎所以。盡管事物在不斷變化,但你的職能並沒有變化,如果你超越了職能。便意味著要犯錯誤。

《南方周末》經此教訓,稍有收斂鋒芒,從這個意義上講,由冷靜穩步到急進再回到穩步,是《南方周末》的三部曲,或日交響曲。

曾經有人比喻《南方周末》的精神特色為“憤青”型。一位曾在《南方周末》的記者這樣描繪《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一看就知道是一群憤青在辦,不遺餘力揭內幕挖弊端,為弱勢群體代言,很像五四運動時期的《新青年》同人辦報的方式和思想啟蒙的作用。一個典型的《南方周末》入是這樣的:出生在農村或者中小城鎮,有一個談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經做過文學青年,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樣的人,有一點驕傲、有一點清高、有一點排斥庸俗、有一點顯得有理想的樣子;這樣的人,有的社會責任,他無法忘記,雖然自己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但是小時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夥伴們現在還在社會的底層掙紮著;這樣的人,是新聞人中的儒家——千百年來,儒家的理想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於這些人來說,新聞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更是他們參與社會的途徑。顯然,他們對所謂的“憤青”,無疑是拔高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