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嘹望》(1 / 1)

[創刊時間]1981年4月20日。

[創刊地點]北京。

[創刊背景]

《嘹望》新聞周刊是由黨中央批準,由新華社主辦的。其創刊的背景之一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但也出現了一些混亂的思想和情緒。為了引導輿論,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1981年4月20日《嘹望》(月刊)問世。在創刊號《中南海紀事》欄目裏,開篇之作《中南海的春天》(通訊)首次報道了中央書記處書記為解決文革以來積壓的大量政治課題而夜以繼日地工作的情況,引起極大的轟動。而《中南海紀事》這個專門報道中央的重大決策和中央領導的工作的欄目,得到了鄧小平的親自批準,實在具有突破禁區的意義。

[作者穆青小傳]

穆青,河南人,回族,生於1921年,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新華社社長,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而享譽新聞界。

[創刊詞摘錄]

時代的聲音曆史的記錄瞭望是生活的瞭望手。

我們要依靠黨為我們提供的“望遠鏡”。目不轉睛地觀察眼前的波濤,注視遠處的風雲;我們要利用人民給我們提供的“收訊機”,夜以繼日地搜索生活的大海所發出的各種戰鬥的訊息。

我們一定要繼承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發揚人民記者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堅持不懈地戰鬥在實際生活的第一線,及時、準確、全麵地向黨和人民提供可以信賴的報告。

關於這個刊物的文風。我們也熱切地希望它逐步為廣大讀者進行一些能與我們生機勃勃的時代相稱的新嚐試。

[焦點評析]

穆青是《瞭望》的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在他寫的創刊詞中,充滿激情地希望《嘹望》成為“目不轉睛地觀察眼前的波濤,注視遠處的風雲的收訊機”,他還呼喚文風的多樣化和創新,希望它“逐步為廣大讀者進行一些能與我們生機勃勃的時代相稱的新嚐試”。這正是《嘹望》“融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為一體”的定位。

顯然,《嘹望》的讀者群定位是“具有很高文化修養和專業素質的決策者和參謀人員”。經過20年的努力,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穩定的讀者群,其中各級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大學教師和學生、媒體從業人員等,占80%以上。現在《嘹望》的社會發行量位居我國時政類周刊的首位,除國內發行外,在紐約、舊金山、東京、漢城、巴黎、利馬和香港等地設有發行點和代辦機構,並通過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向世界各地發行。

1984年1月,《嘹望》改為周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我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立足國內、麵向世界的大型政治時事性新聞周刊。從創刊到現在,《嘹望》一直堅持“政治家辦刊”的編輯方針,並已成為“中國嘹望世界的窗口,世界嘹望中國的窗口,廣大群眾嘹望中國大局的窗口和機關幹部瞭望基層的窗口。”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稱之為“我國時政類新聞周刊中的一麵旗幟”,並希望《嘹望》辦成世界一流的大型新聞周刊,石宗源指出:“西方發達國家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有一種甚至幾種發行量較大的時政新聞周刊。由於新聞周刊的特殊優勢和讀者層的特征。其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中國都需要一本權威的、覆蓋麵很廣的時政新聞周刊,這是黨的宣傳工作大局的需要,是國家整體形象的需要,也是與西方媒體爭奪輿論陣地的需要。”

由此可以想見,截至今日為止,還沒有哪一家刊物能與其並駕齊驅,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與西方媒體“爭奪輿論陣地的需要”。這種情況。當是前無古人的。它永遠站在政治與文化的製高點。“夜以繼日地搜索生活的大海所發出的各種戰鬥的訊息。”體現出超乎尋常辦報的力度、深度和廣度,不失為《嘹望》的嘹望之語境及其深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