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大公報》(1 / 2)

[創刊時間]公元1902年6月17日。

[創刊地點]天津法租界。

[創辦背景]

《大公報》由英斂之創辦。英雖是滿人,但其思想上屬於改良立憲派。他將報館設在法國租界,並借天主教徒的身份和法國領事的支持,獲得了比其他報館相對安全一些的有利條件。他在創辦《大公報》時,就打算像梁啟超那樣“著論求為百世師”,加之有外國傳教士和法國領事“支持”,乃使該報以“敢言”著稱。成為中國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作為改良立憲派報紙,它主張君主立憲,反對封建專製,但也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英斂之對辦報失去了興趣。1916年,他將《大公報》出售給曾是該報的主要集資人——皖係財閥王郅隆。在王主持期間,《大公報》成為親日報紙,因經營不善,1925年停刊。

1901年1月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宣布“更法令、破舊習、求振作、議更張”,由此開始了晚清最後十年所謂“新政”時期。

隨著國內肅殺的政治空氣漸漸鬆動,維新派人士重新抬頭,被壓抑了三年之久的戊戌思潮再度湧動、倡言改革的報紙在各地紛紛出版,其規模和聲勢很快超過了戊戌時期。與此同時,報人們的辦報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西方新聞學說的影響下,他們認識到報紙的主要職能不是替朝廷“宣德達情”。而是監督政府,向導國民。他們迫切希望能夠成為中國的“第四等級”,為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天津《大公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刊的。

[作者英斂之小傳]

英斂之(1867~1926),筆名英華斂之,滿洲正紅旗人,“家世寒微,生長陋巷”,22歲時入天主教,接觸到一些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知道那裏“民權充盛,民智開通”,很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取法泰西,走向富強。戊戌年間,他曾撰文對康有為的維新主張表示讚佩。變法失敗後,他“感痛鬱結,情不能巳”,在1899年10月著文說:“去歲政治維新,痛革舊習,精神為之一新,風氣為之一變,海內歸心,鄰國聳聽,莫不翹首企踵,快睹中興之始。乃不幸風波陡起,地覆天翻,……今已一年,叢脞日甚,變亂日深,平心細問,果強盛於前乎?抑敗壞於前乎?……今朝廷苟猶有自強之意、自保之心,必須幡然改轍,新政重興。”1901年春,天津紫竹林天主教堂總管柴天寵等人欲集股辦報,邀英斂之主持共事。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大公報》於1902年6月17日創刊,英斂之自任總經理、撰述、編輯諸職,總攬言論和經營的全權。存世有《英斂之先生日記遺稿》。

[創刊詞譯文]

我們同人們早就打算於1902年5月在天津創辦大公報了。大家推選由英斂之來經營大公報。

大公報的辦報宗旨在於提倡良好社會風氣,提高民眾意識。利用西歐的學術彌補我們的不足。對於我們的淺陋既擔心又慚愧,這就是命名“大公報”的原因。

在中國徒有其名、毫無其實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這份報不會出現自我標榜、夜郎自大、假公濟私的情況,它是秉乘是是非非、原原本本公正的。也許我們創報初期也可能會像人小的時候一樣,幼稚,缺少曆練,遺漏許多東西,但久而久之或許能取長補短、推陳出新、自然折衷。

現今大公報首次問世了,自以為有必要為此作個序言:什麼叫大公?忘掉自己就是大我,沒有私心就是為公。

本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剛愎自用;也不會流於世俗,顛倒是非。報道那些有益於國民有助於學術的東西,其他偏激歪謬的言論不是我們所選擇的,猥邪瑣屑的事是我們所鄙棄的。希望海內外的有識之士能夠加以教誨,以發揚我報宗旨,開啟民智,簡化陋俗。我的同仁們應當奮起自我鞭撻,堅持與人為善共同擴大大公無我的誌向,這是顧名思義不至辜負所學的。但願能移風易俗,國富民安,沒有天災人禍,百姓安康,這樣我們也就如願以償,如此,我們的心也能得到寬慰了。

[焦點評析]

從《大公報》的創刊詞中,我們可以讀到當時有誌之士對開民智之急切心情。庚子國變,激起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就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愚昧無知,對近代國際外交規則一竅不通。清政府公然派兵攻打列國駐華使館,這在國際法上無異於向全世界宣戰。開明之士鑒於中國民智未開,急切地想開風氣、啟民智。所以我們今天再讀這篇創刊詞時。感覺猶如在讀一段政治宣言。

該宣言強調:“不會出現自我標榜、夜郎自大、假公濟私的情況”,《大公報》隻刊登新政時事和救國良策,不登那些無關國是、瑣碎無聊的八卦新聞,隻“報道那些有益於國民助於學術的東西”。並在該報附錄書籍中刊登議論時政的文章和新譯西方作品。如此宣言難道不像一篇匡扶國難,救亡圖存的政治綱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