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新民叢報》(1 / 3)

[創刊時間]1902年2月。

[創刊地點]日本橫濱。

[創刊背景]

《新民叢報》是戊戌變法後資產階級改良思潮最有代表性的刊物。它以“維新吾民”為宗旨,即《大學》“新民”之意。本報為半月刊。梁啟超主編。撰稿人有韓文舉、蔣智由、馬君武等。分圖畫、論說、學說、時局、政治、史傳、中國近事、海外彙報、教育、小說等欄。初期著重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輸入歐美資產階級各派思想;宣傳變法維新、力倡“民族主義”;激烈抨擊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積極鼓吹和推進新文體。語言明白流暢,文筆生動犀利,深受讀者歡迎。暢銷時,一期售至一萬三千餘份。後在革命形勢高漲下,堅持立憲保皇,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並與《民報》就革命與保皇、民主立憲與君主立憲、“土地國有”等問題展開論戰,遭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嚴正駁斥。1907年冬停刊。共出九十六期。有彙編本。

[作者梁啟超小傳]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1873年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幼年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希望通過科舉的門徑進入仕途,並於1889年年考中了舉人。1890年,他謁見康有為,得知許多新道理、新知識,眼界大開,“自是決然舍去舊學”,成為康有為的得意門生和有力助手。

中日甲午戰爭後,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致力於維新運動:1895年,協助康有為發動了有名的“公車上書”;1896年,擔任《時務報》主筆,以生動流暢的文字宣傳新思想,在社會上發生了重大影響;1897年,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1898年,到京師籌辦保國會並主持大學堂譯書局事務。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

從1898年底到1903年初,梁啟超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西方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抨擊當政的守舊派,推動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啟蒙運動。在政治上,梁氏基本上是主張改良主義。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他的思想日趨保守,1906年至1907年,連續發表了《開明專製論》、《暴動與外國幹涉》等文,與革命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07年,又組織政聞社,以推動立憲運動為主要目標。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依靠袁世凱,組織進步黨,並擔任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等職。1915年,因反對帝製,策動並參加了武裝反袁起義。

1917年,又出任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1917年底,他離開政界,從事學術活動。1918年底,赴歐考察。

晚年的梁啟超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學術著作和講學活動方麵,曾執教於清華研究院,並一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9年1月,病逝在北京協和醫院。他的著作由後人集中起來,編為《飲冰室合集》。

[創刊詞譯文]

《本館告白》

粱啟超

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

本報取《大學》中的新民之義。筆者以為要想使舊的變為新的國家,首先使人民的思想呈現出新的麵貌。中國之所以不能振興。是由於人民智慧尚未開啟,缺乏一種公法意識。所以本報針對這一問題,應采取融合中西方教育的方法,為我國的教育方針,廣泛搜集政學理論為我國的知者之本。

本報以教育為主導,以政論為依托,但是從整個世界來看,有重在國家主義教育的趨勢,所以政治也不能不講。其目的是為了引導人民從思想意識上得以提升。至於政府目前所做的幾件事的得與失,在此就不費筆墨了。

本報是為國家的前途著想,以國家民族的公益為目的。所提觀點是極為公平的,決不偏於哪一個黨派。不要有漢武帝時期那個灌夫式的罵座之語,以致影響國家的民風,因為錯誤並不在他一個人;也不用危險激烈的語言,目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得以醒悟。

[焦點評析]

對於中國的政治製度,梁啟超主張漸進的改良。他雖然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過一些比較激烈的言辭,甚至厲言“必取數千年橫暴混濁之政體,破碎而齏粉之,使數千萬如虎、如狼、如蝗、如蝻、如蜮、如蛆之官吏,失其社鼠城狐之憑藉”。然而,就創刊詞而言,則可窺見其“持論”必須“公平”的主張。1903年,梁啟超赴美洲遊曆,他對美國的繁榮不勝折服,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美國的富強是由於有民主製度作基礎,有完美的憲法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更重要的是有高素質的國民。相比之下,中國人的素質太差,中國根本不具備實行共和製度的條件,以當時中國人的缺點,若行共和製度,“無異於自殺其國也”,必須“陶冶鍛煉吾國民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後,再“與之談華盛頓之事”。他還對中國的革命史進行研究,認為中國曆史上的革命皆為“私人野心的革命”。它造成強權橫行、暴力和動亂不已、百姓倍受苦難、社會停滯甚至倒退。在他看來,中國需要的是理性的、和平的改革,而不是非理性的暴力革命。至此,《新民叢報》已完全站在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的對立麵。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向《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思想宣傳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