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動教學法
(一)互動教學法的內涵和形式
互動教學法,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之間通過平等對話進行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實現相互促進和提高。它既不同於傳統的僅以教師為主的單向灌輸教學法,也不是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法。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照要求進行係統的學習,也要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進行重點講解。一方麵,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係統地學好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教師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學活動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改進教學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互動教學法有很多表現形式,有課堂內的互動,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教學的互動。本文主要談課堂內的互動教學,其主要方式有“答問式”、“問答式”、“師生討論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點和特定的適用範圍,教師必須有選擇地加以靈活運用。[4]
“答問式”是由學生就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由教師做出解答的互動教學方式。這種方式適用於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知識的教學。這種方式要求教師應在課前規劃好每節課的教學時間和內容,指定好教材和參考書的章節,讓學生充分預習,將不懂的或理解不透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課堂上若有很多學生提問,教師在選擇由哪位學生提問時,應當注意學生的代表性,既要有學習成績好的,也要有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既要有踴躍發言的,也要有不善表現的,這樣有利於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回答學生提問時,應當思路清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語言生動規範,還要允許學生繼續追問,講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方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法中麵麵俱到、“滿堂灌”、重點不突出和效率低下的問題。隻對學生不懂或有疑問的問題進行講解,突出了教學重點,提高了教學效率,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這種講授方法也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有較寬的知識麵,要認真備課廣泛閱讀,要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可以將學生的提問水平作為期末學生考試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
“問答式”是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出問題由學生解答,教師做點評。這種方式能夠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適用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知識聯係實際的教學,學生通過自己聯係實際解答問題,從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它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且難易適中,回答量適當。過於容易的問題無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難度過大的問題學生不會解答的很好,影響教學效果。高校學生來自於教學水平有差異的中學,他們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存在差異,因此可按照他們自己的需要,解答問題可做口頭回答,也可做書麵回答。對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及時點評;對學生書麵回答的問題,要在課後評閱。對於學生回答正確的部分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學生回答有誤的部分也要及時糾正並詳細講解。這種方式要求學生認真複習所學的基礎知識,充分預習即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這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多了解,以便於根據學生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待學生回答的態度,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勵少批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回答好的學生應當充分肯定,對於回答不當之處要委婉指出,絕不能冷嘲熱諷,對於回答不好的學生應當循循善誘、進行正確引導。
“師生討論式”是由教師預先設定討論題目和要求,由學生分組討論的互動教學方式。它適用於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例如文化軟實力問題、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也適用於在現實中引發爭論的問題,例如國企改革問題、鐵道部大部製改革問題。它要求教師認真設計討論主題,簡要介紹目前討論的基本情況以及尚存爭議、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提出討論的基本思路和具體要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可以嚐試自己作為成員參加一個組的討論。在參加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以認真聆聽為主,在適當時候給予提示,而不能過多發表個人看法。小組討論結束後,各組應選出代表向大家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做出評價總結,對於學生的認真態度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對於結論中合理的部分也要給予肯定,同時指出認識上的不足,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關心社會、陶冶情操,增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應當注意的是,討論題目要難度適宜並有可供討論的空間,要讓每個學生在討論中都積極發言、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還要適當控製討論的進程和發展方向,確保討論的質量和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