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探討(2)(2 / 2)

最後,及時準確評價案例。評價案例既是學生要做的,也是教師要做的。組織學生在課後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既有助於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案例分析報告要求每個學生在表達出自己的分析同時,還應吸收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的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報告要內容精煉,案例分析有依據,盡可能客觀地評述問題。報告完成後,教師應盡可能全部批閱,並及時反饋給學生,做出正麵評價的同時也要指出有待改進的不足,有利於下次案例教學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於報告中所反映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可以在課堂教學和答疑過程中集中解答。還可將案例課中的學生表現及案例分析報告作為考核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助於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案例分析並不是對知識點和思想理論的簡單複述,而是將案例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真正做到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對學生做出評價的同時,教師還要對自己做出評價。評價案例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根據教學效果對案例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課前選擇案例時,教師往往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去選擇自己認為適合於教學需要、能讓學生接受的事例。然而,隻有在經曆了教學過程之後,才能真正檢驗出案例對於學生是否合適、案例對於教學是否有幫助。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結束以後,教師應該及時總結案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是否準確達到教學目的,是否讓學生真正有收獲。對案例的選取做出客觀評價,那些好的案例可以保留下來繼續使用,那些不好的案例則應該果斷拋棄,選取更合適的案例替代它。

總之,案例教學是一個從精心選擇案例、充分做好課前準備、講解案例並組織討論、及時準確評價案例,再到精心選擇案例的周而複始、不斷上升的過程。在對案例進行去粗取精、不斷篩選的過程中,對課堂討論的組織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案例教學的實踐經驗,逐步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二、體驗式教學法

(一)體驗式教學法的內涵和要求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給學生布置學習內容,在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後,由學生來講解教師預先安排的內容,教師對其講解進行點評並補充其不足之處進而提升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學習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麵發展。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體驗”。“體驗”一詞源遠流長,最早出現在《淮南子·祀論訓》:“故聖人以身體之。”聖人親自體驗的不隻是君子的道德品質,還有知識理論的學習和踐行。關於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古人也早有論述。《朱子語類》卷一一九中寫道:“講論自是講論,須是將來自體驗。說一段過又一段,何補!……體驗是自心裏暗自講量一次。”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寫道:“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工夫上體驗。”在西方,體驗教育可追溯到盧梭、杜威、庫伯等人。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2]體驗式教學法正是通過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們的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感性認識階段,體驗式教學法正是讓學生在情感體驗、親身感受之後有更多的感悟,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

將體驗式教學法引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並形成一定的理論成果,則是近幾年的事情。體驗式教學法強調的是自我的感悟與發現,通過積極創造現實的或經曆過的情境,呈現或再現教學內容,它克服了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和以教師為主的單向灌輸存在的弊端,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建構情感、生成意義,將知識的接受由被動認同轉變為主動認同,由依賴教師轉變為自主學習,由接受性轉變為創造性,將所學理論和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和行為。

做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要求,符合要求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體驗式教學法也有其要求,在實施的過程中隻有符合其要求,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體驗式教學法有以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