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探討(1)(2 / 3)

上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在一定範圍內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避免這些問題,進一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很多教學方法,本文重點討論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和互動教學法。三種教學法各有側重,案例教學法側重於教學內容設計,體驗式教學法側重於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互動教學法則側重於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係構建。三種教學法適用於不同的教學內容,案例教學法適用於難度較大的理論講解,體驗式教學法適用於難度適中、學生能駕馭的內容講解,互動教學法適用於易於聯係實際的內容講解。三種教學法都旨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這些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際密切聯係起來,能夠解答時代問題和學生困惑,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使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

一、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和原則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teaching),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教師所提供的實際發生的情況或事件即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原理的認知和對科學知識的係統掌握,從而促進學生素質和能力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最早對案例教學法進行研究和推廣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通過呈現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以此達到學習效果。經過九十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工商管理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1990年我國工商管理類課程首先引進案例教學法,進入新世紀以來,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越來越廣泛,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的核心在於,讓學生針對案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把理論運用於實際,深化理論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全麵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有其特殊性,承擔著對青年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導向性原則。對青年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目標,對於國家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案例的選擇要以成功案例為主、正麵引導為主,使學生能夠對社會發展充滿信心、看到希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案例分析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對案例進行正麵和負麵的剖析,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對案例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這樣深刻的全麵的分析之後,結論更加令人信服,學生也會印象深刻,並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並解決問題。例如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曲折的認識,不能一味強調這是曲折、這是錯誤,還要把它放到當時的年代中,分析社會主義建設這個新生事物還沒有被很好地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難避免的,曲折不隻是中國有,蘇聯等別的國家也有,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這樣曆史地分析會更加深刻。

第二,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案例教學隻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性的原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時代的要求,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是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案例的選取、分析、討論設計等環節都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案例教學既要遵循教學內容的基本結構和脈絡線索,又要緊密圍繞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教學內容與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既是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也是大學生感興趣、能引起共鳴的問題。案例的選擇與分析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貼近他們的思想實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的案例選取才會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案例選擇的範圍方麵,應選擇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或者有興趣接觸的範圍內的典型案例,例如高等教育、中學教育、愛情、職業選擇等範圍。馬克思的中學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就會給青年學生在人生理想、職業選擇中樹立很好的榜樣,而馬克思與妻子燕妮的相伴相守、共同追求理想的愛情也給青年學生在愛情觀、人生觀方麵以極大啟示。從案例選擇的典型人物來看,選擇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閱曆具有某些共同之處的人,容易引起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感共鳴,羅陽校友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人物。羅陽校友的事跡傳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園,他的典型事例對大學生的示範效應明顯,尤其是羅陽當年所就讀的5係的學生,更是對其人其事充滿了興趣,樂於討論,而且他的事例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