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們社會調查實踐的選題來看,很多小組選擇了“概論”課堂中經過時事播報點評及主題展示後,那些思考更加深入的問題。他們希望通過親身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對這些問題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比如,從時事播報中提到的異地高考改革的問題,到題為“中國教育現狀分析”的主題展示,在社會實踐階段,有小組就對結合異地高考問題展開調查研究,撰寫了《北京市異地高考現狀公民認知度調研報告》;還有小組從時事播報中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房屋拆遷問題,到以“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居建設”的主題展示,再到深入農村,專門就家鄉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展和成果進行了調查,諸如此類的調查選題還有很多。筆者在對這些小組進行指導的時候,同學們就談到對之前課堂進行時事播報或者主題展示中曾經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之前的認識畢竟主要都是從網上的新聞報道還有課本中得來的,所以更希望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直接深入到社會實際中,得到更多一手資料和直觀的體會、感受,以加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從最後同學們所提交的調研報告來看,這些小組撰寫的報告無論是理論準備方麵,還是實際調研方麵,都很充分且有針對性,而且還進一步得出了很多有見地的結論和建議。
在此,筆者也摘錄一些同學們調查報告中所談到的體會和感謝。有同學寫道:“社會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運用所學知識實踐自我的最好途徑,真正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飛躍。增強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有同學說到:“社會實踐讓我們更加的‘接地氣’,許多原先在課堂中討論和思考的問題,現在親自實際調查,對一些問題看得更真切了,更清楚了。”也有同學說:“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學到在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它讓我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深入生活,無限回味。更何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閱曆本真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相信,經過社會實踐的鍛煉,同學們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這對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將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還有同學談到:“為了讓調查更有意義,我們對選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反複討論;為了一份問卷會不斷去修改,以完善所需要的數據;為了使調查更全麵更客觀,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是別人的誤解和敵意,但是在得到成果後,我們更多收獲的是喜悅。無論怎樣,這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曆練,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很多,成長了很多。”可以說,通過社會實踐,同學們更加深入了解了社會和國情,真正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理論的認識,做到知行合一。
從以上學生對三個教學實踐環節的評價反饋來看,這樣一係列環節和內容的安排設置是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的,實踐證明,這樣一係列的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有效方式。雖然實踐中,還有一些問題的存在,相信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會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優勢,有效改善教學效果和提升教學水平。
【作者簡介】
江大偉,男,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講師,畢業於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合著著作一部《〈新民主主義論〉導讀》,參編出版著作兩部;在CSSCI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建國以來黨對毛澤東思想認識的主要影響因素探析》(被人大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問題研究”。主持北京理工大學基礎研究基金項目“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思想大眾化研究”。2012年入選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姚小玲教學技能與方法工作室進修學習。
注 釋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頁。
[2].《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