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堂展示,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在時事點評播報的基礎上,筆者承擔教學的兩個課堂共有35個小組進行了課堂展示。在課堂展示中,有近80%的小組運用了時事播報環節的素材作為分析案例,並結合之前在時事播報點評環節提出的一些問題以及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同學們普遍反映,通過這樣的方式,更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理論的理解,認識水平進一步提高了,而且運用這些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比如,有小組在時事播報的時候,曾向大家介紹了中日釣魚島爭端的事件。當時,他們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中日釣魚島爭端是否導致中日之間冷戰時代的到來?抑或是中日之間的再次戰爭?對於日本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鄰居,作為崛起的泱泱大國,該以何種心態對待島國這種強烈的民族生存危機意識的升級?他們說正是帶著這些問題的思考,在之後的小組課堂展示中,選取了“我對中國對外關係和外交政策的認識”這個主題展開研究。在展示中,他們從當下中國的外交形勢入手進行梳理,尤其分析了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進而結合教材第十三章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有關內容,不但深入剖析了外交的實質,而且對中國的外交策略進行了分析,並進而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與實質進行了提煉和總結。還有小組在時事播報點評環節,播報了不少由於貧富差距懸殊引發的社會矛盾加劇的事件,嚴重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對此,有小組在課堂主題展示的環節,把理論和實際聯係起來,把引發社會矛盾、衝突的收入分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度思考。在展示中,他們首先介紹了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現狀,並對產生差距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收入分配問題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最後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我國應該如何應對收入分配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時提出了很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在課下與他們的交流中,他們說通過這樣一個過程的訓練,覺得自己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有了很大提升,收獲很大,為自己今後開展科學研究,起到了很好的鍛煉效果。
經過時事播報點評階段的提出問題,到課堂展示的解決問題,學生們還提到老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理論講解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原先學生們的印象是,老師一味地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並未花費更多心思去了解學生的感受,使得很多時候學生聽著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共鳴,課堂死氣沉沉。但是,通過讓同學們關注時事,引發思考,提出問題,進而教師在課堂講授到相關章節時,運用理論結合同學們之前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去講解,就會收到良好的成果,使得學生們也更容易接受枯燥的理論。比如,在講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一章時,和同學們一起探討了他們之前所提出的如何在經濟轉型中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還有之前一些同學所感興趣的現在的土地流轉現象是否會導致重新發生大規模的土地集中現象;在講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一章時,和同學們討論了政府開支透明化問題以及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問題;在講到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時,著重探討了社會主義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問題;在講到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時,還對同學們感興趣的西方國家提出“中國威脅論”的原因何在,中國到底在哪些方麵對其構成威脅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等等。通過帶著這些問題去講解,同學們聽課的認真度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觀,課堂氣氛也逐漸活躍起來。
此外,對於課堂展示的成績評定,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評委團進行打分的方式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除展示小組以外,每個小組由教師選出一名代表擔任評委,從課堂的表現來看,擔任評委的同學們都非常認真,按照老師所擬定的評分標準對展示小組進行打分。除打分任務以外,評委團的同學還要對展示小組的展示點評、提問,由於有這樣的任務在身,他們都表示會更加認真地聽取展示小組的發言。可見,這種方式對於有效調動同學的課堂主動參與性,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但是,就整個課堂表現而言,其他未擔任評委的同學在聽取展示發言時,狀態並不盡如人意。在課下,筆者也和這部分同學交談過,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以多少了解到,由於並沒有擔任評委的任務,所以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對此,教師應當采取評委點評和其他同學點評提問相結合的方式,以提高他們的聽課注意力。
(三)社會調查,探尋真知
帶著課堂上對所學理論及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同學們利用假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這是“概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課堂的時事播報點評以及主題展示,讓同學們所獲得的更多是間接經驗的話,那麼,深入到社會內部,對自己所關注或者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則是獲得直接經驗的好機會。同學們普遍反映通過社會調查的實踐活動,對他們的理論水平、社會經驗、實際能力都起到了良好的鍛煉作用,而且通過對許多社會問題、現象的直觀感受,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應當說,社會調查實踐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非常有效的一種形式。